《抓住風一樣的人》深度導讀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抓住風一樣的人》深度導讀

《抓住風一樣的人》深度導讀

光看標題《抓住風一樣的人》就覺得任務不簡單,想要讓人駐留在一個地方或和一個地方產生關係真的是很大的挑戰。

近幾年台灣流行著社區營造地方創生地域活化青年返鄉等不同名詞,我個人才進來這個領域不久,對於這些名詞我更想探究的不是定義,而是目的為何及如何實踐。

身為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暨溝通總監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這三年來透過和各界前輩或青年交流,我看見了台灣許多的挑戰及希望。如同瞎子摸象的故事一般,其實每個人都看見了問題的部分樣貌,也試著想由自己的角度及能力去改變問題。然而城市產業進步的結果,許多問題早已不是單一原因造成,多領域間的權力利益交錯複雜,唯有透過系統思考及跨域合作才可能開始鬆綁糾結及找到可能改變方案。

子涵的這本書不同於一般的理論,而是以日本實際執行不同的案例來帶領讀者理解地方創生是如何相同又如何不同。如果光讀書就可以解決問題,我想市面上應該不會有越來越多的理財管理等書籍。理論或許隨著年代而有不同的詮釋,做法則會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因緣而有不同的轉換階段及過程。但改變的發生,一則靠權、一則靠時間。

地方創生不應只是煙火式的短期活動行銷而應是長期形塑地方的價值與行動。

挑戰與創造為一體兩面:如何讓大家面對事實,擁有相同的危機感,同時讓大家看到未來價值的魅力所在願意一起努力。

地方創生更無法抄襲或複製最佳案例,應該花時間尋找地方DNA,每個地方都具有自我的特色及需求,如何挖掘出來創造獨一無二的魅力才能吸引更多關係人口親近。同時每個地方要解決問題的優先順序不同,擁有的資源及改變的困難度也各異,應找出關鍵人物,給予時間,小尺度及客製化的去面對與解決。

為了創造共同的願景,和所有內部及外部的利害關係人共享資訊是重要的。融入外部人員的觀點,更能協助突破框架同時讓地方的平凡變得不平凡,也能強化內部居民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與榮譽感。離開高雄許久的我,最近在一位朋友的導覽下我對自身成長的城市也有了不同的觀點,啊,這是個山海河港湖都有的城市。

此外,跨領域的對話及共同的利益聚焦是地方創生能夠往下走很重要的進行式。地方如同一家企業,只有地方具有共同文化,願景及價值感,把每件事都當成是我們的事,才能不斷的關關難過關關過。

另外,我要說領導者真的很重要。我很喜歡松岡市郎町長在面對東川町的官僚文化,有一條規定是不能說出的三不:沒有預算,沒有前例,以及其他人沒有做。 如同火星爺爺說的:「如何和沒有借東西。」沒有預算所以沒有要求,沒有前例所以可以沒有限制,其他人沒有做所以獨特。對於真正想做的事,我想大家不會有理由來阻止自己前進

喫茶洗衣店」(喫茶ランドリー)是這本書我最喜歡的案例。
以什麼都沒有為賣點,不動產參與社區營造我覺得不只是地方創生很好的案例,也是讓不動產公司面對這樣艱困的環境依舊能夠生存的方法。面對空屋,想的不只是買賣一事,而是如何協助地方活化。看見小家庭洗衣的需求及缺乏交流的空間,他們捨棄無人管理的
投幣洗衣機,反而將主婦及他們的才能導入,進而建立起無法複製的街角的第三空間,無論是咖啡,圖書館,家事房或是小教室等。你看見的是物質還是價值,此案例無疑提供了最佳解答。


一般政府投資地方建設很容易從硬體的改變開始,然而軟體才是讓空間活化及永續最重要的關鍵,而軟體要成功導入當事者必須從實際投入實踐的活動開始。書中提到日本在做公共建設時,有一個理念是透過公共建設可以改變一條街的市容,一個城市的氛圍,甚至是創生社會人文素養與關懷。例如在印度,好的車站系統能傳遞守時的觀念,好的校園公共廁所能提升平等教育。台灣大部分的硬體都沒有發揮軟體的潛力功能,如何透過好的設計,真正創造出人文交流的場域及提升區域價值。這點我覺得台灣設計研究院在今年的許多產業設計中做了非常好的示範。

台灣已進入到生不如死的時代,要能起死回生真的需要眾人的參與。如果我們能更宏觀及長遠看待台灣的產業的未來或將別人的夢想也放入自己的藍圖裡,我們就能以合作取代衝突。想到達明天,現在就要啟程,我很開心看到很多人已經在路上。你呢?

本文作者為財團法人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企業社會責任暨溝通總監 蘇小真

►相關書籍:斑馬線文庫《抓住風一樣的人:政藝少女的日本地方創生官僚見習》‧ 謝子涵 著

抓住風一樣的人-謝子涵-地方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