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師陳品皓:能喜歡自己,是母親給我的大禮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臨床心理師陳品皓:能喜歡自己,是母親給我的大禮

臨床心理師陳品皓:能喜歡自己,是母親給我的大禮

(圖片來源:黃建賓)  

資深臨床心理師陳品皓不想只待在諮商室等個案求助,進校園提供更多孩子需要的幫忙,因被學校老師和家長信任而演講行程滿檔,他在新書《心理韌性》中,集結了多年幫助孩子建立挑戰困難時心態的方法論,他也以自己為例,分享母親的教養方式,如何變成面對工作挫折時的助力。

高大的身材,加上光溜溜的髮型,外型像運動員的陳品皓,嘴邊總是掛著一抹溫暖的笑容,很難將他的外形與執業近10年的臨床心理師連結起來。陳品皓不只提供一對一諮商,進一步走入校園,長年在台北和新北的國中、小和高中的輔導系統提供服務,幫助學校的輔導老師、專輔老師增能,即時協助孩子解決情緒困擾,扮演親、師、生三方的重要橋梁,陳品皓認為:「這是我對自己社會價值的期待」。

陳品皓不疾不徐、條理分明,沉穩的聲調讓人像吃了定心丸,也常是父母求助的對象。有了粉絲團後,他常被有教養困擾、留言「急,在線等」的家長們包圍,除了頻繁演講外,陳品皓也將自己的經驗和建議寫成書,幫助爸媽解決親子難題。

最新出版的《心理韌性》一書,陳品皓紀錄多年觀察孩子「情緒脆弱」的普遍現象,結合與學校、家庭合作的實務經驗,整理出可實際應用的教養策略,「(家長常抱怨)小孩一點小挫折就發脾氣、逃避,但這是人之常情。」誰不想只做輕鬆、容易的事情?希望孩子有自信接受挑戰、願意在挫敗後繼續嘗試,需要師長有技巧的陪伴。

說起家庭教育,陳品皓也首次談及母親對他的影響。

母親一席話 成就兒子價值感

陳品皓的母親是老師,他回憶,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媽媽總是很「穩」,是家裡溫暖氣氛的來源。父親是傳統的威嚴爸爸,對於兒子明明能念建中卻選師大附中、高中因失戀而聯考失常,都相當生氣,「長大才知道,母親承受家族中親友的質疑與不滿,為何接受孩子擅自的選擇,但媽媽從來沒有讓這些情緒影響我。」說起母親,陳品皓的語氣顯得溫柔。

陳媽媽不以權威管教兒女,但也不寵溺,堅持孩子要負起自己的責任,小學時,陳品皓第一次因此「恨」媽媽。陳品皓小時體弱多病,媽媽建議他去參加學校的手球校隊,多點運動機會,「校隊聽起來很帥,我就決定去了。」沒想到,第一天訓練,清晨6點半到校,教練就要求全體跑操場30圈。一大早跑6公里,立刻讓陳品皓萌生退意,回家後母親鼓勵他:「你還沒有全力試過,也許你做得到,給自己一點時間試試。」

因母親的鼓勵暫時留在校隊,但體能練習真的很累,有回陳品皓感冒,身體不適還要跑步,「我當時心裡超恨媽媽,為什麼勸我來校隊!」回家後陳品皓大哭大鬧,想要離開校隊,媽媽安慰他:「感冒就該休息,我知道你很不舒服。但是,這是你的責任。」

「自己的決定,就是責任。」在媽媽的堅持下陳品皓半推半就留在校隊,竟漸漸適應嚴格的體能訓練,甚至從中獲得自信,「一開始覺得自己做不到,沒想到可以跑這麼遠,甚至挑戰8公里、10公里。這大概是我耐挫、韌性的開端。」陳品皓現在想起校隊生活,竟是與隊員一起練習的開心多於辛苦。

除了教孩子盡責,陳媽媽對兒子完全信任,無形中給孩子面對未來的勇氣。當年陳品皓即將大學畢業,對未來一片茫然,向母親訴說煩惱,聽完後陳媽媽說:「不用擔心,只要你願意做的事,都會做得很好,我對你從來沒有懷疑過。」這段溫暖的話讓陳品皓每次碰到困難,總能鼓勵自己再試一次。如今,陳媽媽雖然已經到了另一個世界,陳品皓形容母親:「想到媽媽,就像躺在大草原柔軟的落葉上,散發出舒服的香味。」

回憶母親對自己的影響,陳品皓認為:「我滿喜歡自己穩定的特質,也很信任別人,比起成為唯一得利者,更傾向尋找與他人共好的選擇。」這些聽起來不起眼的能力,其實是堅強的軟實力,在成為臨床心理師、看過眾多無動機的學生後,陳品皓更能體會「正向自我價值感」對孩子的重要性。

  
(圖片來源:陳品皓臨床心理師臉書粉絲專頁

養出孩子自我價值、自我覺察能力

陳品皓諮商對象多是學生,看過各種孩子狀況:拒學的、自傷的、憤怒、憂鬱......「很多孩子讓人心疼,因為那些壓力來自家庭。」夫妻失和、經濟壓力甚至婆媳問題,大人不自覺把情緒往孩子身上丟,「成年人小看這些外部因素對孩子的影響。」陳品皓認為,家長先不要對孩子求好心切,把生活過好,家庭給孩子安全感就是很強的驅動力。

長年服務中,陳品皓最擔心遇到「怎樣都無所謂」的孩子。「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努力,就很難推動孩子改變。」陳品皓解釋「內控」的概念,就是相信自己有改變現狀的能力。有些孩子失去內控的原因,是家長希望孩子學會謙虛,不管孩子表現再好,都說「那是因為大家都考很爛」、「你得獎不過是運氣好」,這種表達方式,孩子會以為「我的表現好壞都因外在環境,跟我的能力無關。」既然只能隨波逐流,又怎麼會有動機?實際上,孩子喪失內控能力常是內在和外在多因素影響,反過來說,家長可以從幫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著手。

要認為自己有價值,必須從自我覺察開始。陳品皓以自己9年級的兒子為例,會在跟爸媽聊天中分析自己的情緒,「我不喜歡A,因為他很自我中心,跟他相處有時會覺得委屈,他不會去顧及別人的感受......」陳品皓認為聆聽很重要,鼓勵孩子講自己的感受,並認真對待,一起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想,陪孩子漸漸開出自我覺察的花朵。自知是自信的第一步,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在意什麼,就能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而生出挑戰的勇氣。

不過,陳品皓也承認,家長要隨著孩子成長很不容易,「兒子在表達情緒和自我了解方面比較早熟,但青少年該白目的地方也沒有少。」調整爸爸角色的心態,陳品皓也還在學習。

心理師像擺渡者 在船上陪你一段

即使自己是專業的諮商師,不管在教養兒子或諮商時,也會有「滑鐵盧」的沮喪。陳品皓坦承,剛開始執業時雄心壯志,覺得心理師可以解決很多事、幫助眾人,多年後才知道自己的渺小,「無力感是這一行的家常便飯。」心理師情緒難免隨著個案的狀況忽高忽低,孩子進步時有成就感、往下掉時也會自責,心理師每天都在感動和懷疑自我中擺盪,跟大家一樣,人生本來就不容易,沒有特別了不起。他形容:「我們跟個案搭同一條船,在名為人生的河上載浮載沉,心理師沒有特別厲害,像擺渡者的角色,在特別艱難的這段航程,陪你一段。

多年來的歷練,陳品皓對個案孩子即使有諸多不捨,也明白若孩子身邊的關鍵因素不變,心理師專業有極限,他對自己的期許是:「我陪他這段路,能給孩子一點繼續走下去的力量,這就夠了。」雖然許多孩子被錯待,不過在少子化的現在,陳品皓認為多數孩子被爸媽過度保護。

該罵就罵、該愛就愛 爸媽別怕對孩子生氣

根據陳品皓在學校的觀察,許多家長替孩子畫一個太小的框框,只能「安全的」待在裡面,卻又煩惱孩子沒有挑戰困難的勇氣,是很矛盾的。曾經見過小一孩子在校被桌腳絆倒受傷,家長到校居然把桌子砸爛,跟孩子說:「都是桌子的錯!」因此,陳品皓給家長的建議是:「該罵就罵、該愛就愛。」適時放手、建立教養界線並表達身為爸媽對孩子包容的愛。

「很多人認為不能對孩子生氣。」陳品皓認為,「生氣」有助於孩子知道界線,學習尊重家長(或他人),且情緒沒有對錯,重點在於爸媽「知道自己為何生氣,表達生氣不是要大吼大叫或丟出情緒性的字眼。」陳品皓對兒子生氣時,會很嚴肅清楚的對孩子說:「因為發生什麼事,所以我很生氣,你再想想,我現在不想說話。」讓孩子知道這件事的底線在哪裡,這是錯的事情。

「錯的事情要罵,也不要吝嗇表達愛。」陳品皓觀察,爸媽當然很愛孩子,通常羞於表達,他鼓勵爸媽,覺得孩子表現好、或展現正向的性格特質,適時告訴孩子「你很棒!」如果說不出口,寫字條也很好,「讓孩子知道你愛他,為他驕傲,對孩子是多大的鼓舞。」

採訪最後,陳品皓露出自己調皮的本性,說起自己身分證總是找不到,前後重辦了6張,工作專業但生活上很迷糊;透露自己跟朋友在一起也會講髒話,「不講髒話違反人性嘛~重點是哪些場合能講。」活靈活現演出聽到青春期兒子成熟表達情緒時,爸爸內心的驚訝。

調皮的、迷糊的、穩重的、信任別人也被信任的......「我喜歡自己這些特質。」陳品皓期待,不管是家長也好、孩子也好,能透過合適方式了解並接受自己,在家能放心表達感受、讓親子關係緊密;在外能勇敢挑戰困難、面對挫折,有了這些,人生就不那麼難了。

小檔案|陳品皓
42歲,臨床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主修臨床心理學、心理病理學、社交焦慮症衡鑑與治療。專門提供兒童青少年情緒、人際、學習及行為等適應問題治療、親職教育與心理衛生等議題,最新出版
《心理韌性》一書。

本文作者為親子天下李佩璇

本文經親子天下同意轉載。原文連結

►相關書籍:親子天下《心理韌性》,陳品皓 著
►延伸閱讀:你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但「心理韌性」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