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真可愛?—當「家」成為傷痕累累的張力場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我的家庭真可愛?—當「家」成為傷痕累累的張力場

我的家庭真可愛?—當「家」成為傷痕累累的張力場

Photo by Earl Wilcox on Unsplash

2019年的台灣因為總統大選展現了一次強烈的世代對抗,選舉期間出現一個族群叫做「韓粉」,成為當時許多話題環繞的重心,許多家庭因著這次大選上演著兩代之間的衝突與對話,名副其實的「張力十足」。如今,選舉已結束,一切看似恢復平靜,卻令人忍不住想著:當時遺留下的痕跡現在怎麼了呢?

《家是個張力場》在書名就破題,家庭承受著成員和事件之間的張力,需要很大的涵納空間才足容下;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張力所造成的傷痕、情緒和痛苦,身處其中的家人該如何看待、理解和解套?這考驗著家庭裡的彼此。

開始讀《家是個張力場》裡的家庭文本,深感沉重與不易。書中所有敘事者都將視野拉遠觀看自己家庭中的男男女女,看到家庭裡的個人都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乘載著歷史文化、社會價值,或夾雜著性別、政治與不同經濟條件的個體,一起在家庭這個場域裡扛起重擔往前走,並留下一步步足跡。這些男女在時代大輪下深受影響,同時也影響著家庭內大大小小的決定和方向。

由此可見,家庭內的事件其實蘊含著社會脈絡,也就是說,我們在家庭內遭遇的碰撞絕非單一事件,它背後其實隱含著許多家人們所背負的價值,若想要釐清家庭內的千絲萬縷,就得從這些事件開始。在西方家庭治療的結構中,家庭內的事件往往從家人間的動力或個人的情緒去解釋,但在夏林清老師《家是個張力場》一書中卻可以很清楚的看見:家內的個人身上都帶著自己的歷史文化背景,在身處時代的驅動下,不斷地移動,不論是主動地或是被動地,這樣的移動最後造就了家庭的樣貌與家人間的關係。

家的異質性之寬闊,橫跨了我們可以想像的光譜,它承載著多重文化與歷史,卻往往被要求以同一樣貌展現,家中成員更常被要求以「整體」做為表現,好似只要整體性一不足,就成了感情不好的鐵證。

我們都聽過「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姊妹兄弟很和氣,父母都慈祥。」我們對美好家庭的想像不出媒體和傳播所輸出的影像與描述,在一致性的模板中,現在回頭看看自己的家庭,又有多少人可以安穩地待在自己的家庭樣貌中,而不被「汙名化」呢?

家庭裡蘊含著層層疊疊的社會脈絡,光是父母兩人的結合就代表兩個家族,若要細細梳理祖上三代更是錯綜複雜;經歷壓擠、扭曲、沉澱的時代情感在某個當下發生碰撞時,不該被簡化為只是情緒。不過,要將碰撞背後的原由看清楚說明白也是件苦差事,看見這些敘事者細細說著,理著自己的家庭真是不容易:對家族的自我剖析細膩,並在其中誠實地闡述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著實佩服。

閱讀《家是個張力場》時,一定可以感受到躲藏在每個家庭背後的眼淚與力量。述說者勇敢地辨識張力的來源,追根究柢並且打破沉默,在看見彼此巨大的差異和矛盾後,進一步理解甚至反轉關係,這些不是紙上談兵的步驟,而是敘事者腳踏實地的實作。實際走起來,這每一步都艱辛不已,需要極大的韌性和耐力,隨便一個不小心就會使家中關係非斷即傷,畢竟離自己最近的人和事傷起人來最痛!冒著這樣近距離肉搏戰的風險,梳理出「我的家庭」,每一部文本都是巨作,也難怪夏林清老師說到:這樣的理解帶著厚重的情義。

《家有張力場》一書涵納了面貌豐富、來自海峽兩岸的家庭,從形形色色家庭書寫中,總可以看到隱藏在家庭場域下,那些相同又不同的特質,進而連結起自身的生命經驗。

最後,私心一定要提到書末〈秀的家〉家庭文本中的一段話:

「......要以一種所謂的良好親子溝通模式來要求父母,實在是種苛責。......當一個孩子不瞭解其家庭的溝通形式是勞動型態下所特有的,會很容易認定這是一個有問題的家!然後開始與自己的家有一種疏離感。......社會應該肯定不同型態的家庭,更鼓勵孩子去貼近他的家庭經驗,......使他願意去說他的家庭,在說的過程中陪著他一起去看,提供多元的觀點,我想這就是給予我們這樣的孩子很大的幫忙了!......」—(P.381)

現下的媒體與社群網絡看似多元又百花齊放,卻讓家庭的樣貌、父職母職的標準,或人們看待家庭功能的眼光等等越顯單一化,這對受困在既定刻板價值觀下的人們實在不公平;當我們凡事講求打開雙眼、雙耳去探究的同時,也留給家庭相同的感知雷達,相信家家戶戶能說出的絕對比看見的豐厚細膩得許多,而這些述說會留下來,成為世世代代扎根茁壯的沃土。

►相關書籍:心靈工坊《家是個張力場:歷史視野下的家庭關係轉化》
延伸閱讀:關上家門後,陽光照射不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