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這件事付錢?」 在日常之中思考得像個經濟學家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誰為這件事付錢?」 在日常之中思考得像個經濟學家

「誰為這件事付錢?」 在日常之中思考得像個經濟學家

Photo by Artem Beliaikin on Unsplash
聰明的商人都在盤算著,如何能讓你乖乖把口袋裡的錢掏出來?從咖啡到中古車,該怎樣買才不吃虧?才能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呢?

商店不想告訴你的事

  1. 「等級」和「效能」,其實都是賣貴的藉口

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電腦軟體。你一定聽過,有些市售軟體分成家用版與企業版,然後賣不同的價錢。

對軟體商而言,研發軟體是高成本的,想要銷售不同等級的產品,不如只做一種,再藉由加工、降低效能或關閉部分功能,就能提供足夠的誘因把具有較高利潤的企業版軟體賣給你;而無法負擔企業版軟體的用戶,同樣也有較便宜的選擇。

發現了嗎?軟體商從而實現了只用一項產品就能同時滿足不同價位的使用客群,進而達到利潤最大化。

  1. 打折後的價格才是正常價格

每當你走進商場看到周年慶打折,你是否會因此心動而買很多東西?然後心裡還高興地想著「賺到了」,被我猜中了吧!對店家而言,打折後才是他們要賣給你的價格,平常的建議售價都是多賺的。請記住,「賠錢的生意沒人做」,所以要把打折後當成正常售價來看。

議價的優勢取決於「稀有性」

稀有性是什麼?舉個你我日常生活中一定都曾遇過的,一份同樣份量的爆米花,為什麼電影院裡賣的爆米花總是比外面賣得還要貴?這就是所謂的「稀有性」。

電影院具有稀有性,你如果想搶先看最新上映的電影,或是想追求高規格的觀影體驗,那就非得去電影院不可;而電影院再針對外食加以限制,讓你只能在電影院裡面購買食物。一旦你忍不住買下了爆米花,你的錢,就這樣被賺走了。

有錢人也想貪便宜,怎麼辦?

有的時候並不是每個有錢的人都願意花大錢,購買較高單價的商品,這時候商家該怎麼辦?商家的做法通常是「拉高產品差異性」

打個比方,如果航空公司把經濟艙服務做得太舒服,那你還會願意花更多的錢去搭頭等艙嗎?不會。
於是,航空公司只好降低經濟艙的舒適度,讓經濟艙座位更擁擠,好增加乘客數;同時並拉高頭等艙的舒適度和服務水準。哈,這一切欺負人的行為就是為了防止原本的頭等艙客群流至經濟艙。

最近無法搭機出國,把場景轉回我們的生活好了。

身為台灣人我們都很清楚,台灣的醫療水平以及健保制度,在世界上可謂首屈一指的優良,更是許多居於海外的僑民無法從心裡捨棄的一項福利政策,特別在這一波疫情之後。因此有些人就會覺得,「我每年繳了那麼多健保費,要是不常看醫生未免太吃虧了!」

正因為這種偏差的觀念,導致健保制度的長期虧損,你認為提高保費能阻止濫用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為提高健保費的結果可能會有兩種:

  1. 濫用醫療的情形更加嚴重
  2. 真正需要醫療的人民繳不起保費

因此提高保費的舉動,更可能將導致健保制度快速的崩潰。

別用平均成本的邏輯去想邊際成本

讓我們來想想為何會導致這種情形?
提高保費看似提高了看病的平均成本,但是對於被保險人來說,每多看一次病的邊際成本其實很低。把這想成手機上網吃到飽的概念,你可能會更容易理解。

當你只有吃到飽的選擇,你會怎麼做?

  1. 乾脆完全不上網、不繳費
  2. 盡我所能的大量使用網路流量

把上網吃到飽的邏輯套用在健保制度上,同理可證,會達到這樣兩種結果。要解決健保濫用的問題,最有效的就是類似累進稅率的制度,由看病次數多的人繳納更高的費率;而真正需要長期醫療的人,再由政府給予醫療補助方案。這也許是更合適的方法。

一起來思考得像個經濟學家

如果說,要用一句話概括經濟學家的思維方式,其實很簡單,也就是當你在思考任何事情時先問自己一句,「誰為這件事付錢?」你會在思考的過程中得到許多過去未曾發現過的蛛絲馬跡。當你學會用「誰付錢」這個角度來思考,你得出的結論就會很接近真相,並且在生活之中,開始學會用經濟學家的角度來思考。

►相關書籍:早安財經《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提姆.哈褔特 著
►延伸閱讀:咖啡店到處都是,星巴克到底在貴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