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半導體一直在臺灣是一個相當熱門的產業,尤其是護國神山台積電幾乎可以說是台灣之光,也讓半導體成為我國最重要的核心板塊。你可以想像嗎?其實曾經也有另外一個國家在半導體產業相當領先,而這個國家,就是日本。
在 1980 年代稱霸全球半導體市場的日本,如今市占率卻已跌破 10%,令人不勝唏噓。
《半導體逆轉戰略》一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作者為早稻田大學經營學教授 長內厚(Osanai Atsushi),他不從技術談起,而是從「商業戰略」出發,提供一份深刻的產業診斷報告,也是一本極具啟發性的管理思維指南,一起來看看:
▌身為技術強者的日本,為何在商業上一蹶不振?
長內厚直指日本半導體長期衰退的核心原因:過度迷信技術優越,卻忽略市場規模與商業可行性。
書中指出,日本企業往往擁有領先技術,卻缺乏足夠的量產與商業化策略,無法將技術轉化為市場競爭力。
「半導體是設備產業,講究的是『量』。不追求數量,就沒有競爭力。」
這句話可謂全書的點睛之筆,也反映出台積電、三星等企業何以能在今日半導體戰局中掌握主導權。他們採取的是「市場導向」與「規模驅動」的策略,而非僅僅是技術至上。
▌產業有救了?兩項復興計畫準備上路?
本書深入分析日本政府主導的兩大半導體復興計畫:Rapidus 與 JASM。
Rapidus 追求 2nm 的尖端製程,看似雄心萬丈,但實際上面臨製造經驗、成本控管與市場需求等高度不確定風險。反觀與台積電合資成立的 JASM,採用成熟製程,對準車用與影像感測等穩定市場,被作者視為更具可行性的「務實選擇」。
這場「技術跳躍 vs. 商業落地」的政策辯證,也讓我們看到日本在產業政策上的分岔路口。
▌從台、韓的成功汲取經驗
本書對台灣與韓國的成功模式給予高度關注:
■ 台積電:開創無廠製造(Fabless + Foundry)模式,持續擴大資本投資與全球客戶網絡。
■ 三星/SK 海力士:透過規模生產與強勢品牌進軍記憶體市場,牢牢掌握產業話語權。
日本企業相對保守、慢於擴張,導致逐漸喪失市場份額。
而這些對照讓我們理解:光有技術不夠,還要能放膽「賺錢」與「投資」。
▌地緣政治下的產業戰略:台日合作是關鍵
實際上《半導體逆轉戰略》並未忽視地緣政治的影響,從美中科技戰、晶片四方聯盟(Chip 4)、到日韓台之間的科技聯盟重構,作者提出,日本應在強化與台灣、韓國合作的同時,避免與中國形成過度對立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特別提出「安心」將可能成為日本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在全球供應鏈安全愈發重要的時代,誠信、品質與可預期性,可能比性能更具價值。
日本不是技術不夠強,而是經營不夠準
從管理學角度來看,本書是一記重擊,也是一次深刻的提醒:產業競爭的核心從來不只是技術,而是經營戰略與市場理解。
長內厚用一連串翔實的分析、歷史脈絡與案例對比,拆解日本半導體的問題結構。書中提出,日本企業若想真正復興,不只要改革技術開發流程,更應思考:如何建立與市場對話的能力?如何透過規模與策略實現商業成功?這些觀點,不僅值得日本深思,也值得其他高度技術導向產業參考。
或許在市場上「技術至上並非萬靈丹」,沒有商業邏輯與市場規模的支撐,再強的技術也可能淪為空談。本書是一本兼具產業深度與管理思維的好書,適合產業決策者、政策制定者、與關心半導體未來的讀者深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