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貧富差距的問題,不再只是金錢的差距,更造成嚴峻的社會距離。無力競爭的個人、群體、國家,只能深深感到羞愧,既看不到當中的不平等,更不會意識到那背後一切制度的不公與不義。
本書是由經濟學家皮凱提與政治哲學家桑德爾間對話實錄而作成的書籍,談論的話題相當廣泛,主要論點是如何消彌「人類的不平等」,本書不是透過司法角度切入,而是從經濟、財政領域出發反思當今的不平等。
▌貧富差距是「尊嚴問題」,將帶來新的階級衝突
作者首先點出平等的追求是自 18 世紀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革命開始,接著有廢除奴隸制度、勞工運動興起、甚至女性爭取參與投票、同性婚姻等,但在致力消彌性別、種族歧視外,未來將面臨貧富差距產生新的階級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不平等」鬥爭。
因為所得與財富的不平等,將導致人際和權力關係之失衡,當底層與頂層差距達到 1 比 200 時,除了金錢差距外,也會產生社會距離,例如:當某人一個小時的收入就可以買下他人一整年的勞動,必然造成職業「尊嚴」問題,就像一位領取最低工資 2 萬 8590 元月薪的勞工,與高科技產業員工平均年薪 300 多萬之差距,在社會評價上就會造成職業尊嚴的問題。
▌教育應避免「過度商品化」
接著,作者提及全球一直是往越來越平等的方向發展,從歷史推動方向來看,大多都是政策上提出了更具包容性、平等的社會經濟體系以及「教育」機會,然而;作者發現在實現平等的過程中,現今高等教育似乎已經放棄實質平等的趨勢,有些人到處成立「營利機構」,比如川普大學就是營利型大學。
金錢原本只是市場交易的工具──卻改變了我們的思維與行為。
倘若將教育或醫療衛生領域,回歸市場機制操作下,將造成外在金錢或利益的誘因,容易削弱大家為教育付出、為醫療衛生努力的內在動機,讓原本出於良善動機的行為變質。
就像是在教育方面,若根據學生成績表現而給教師金錢獎勵,就算一開始成績有明顯的提升,但在六個月後問學生實際上學到什麼?反而會得到「什麼也沒學到」的答案——因為老師只教怎麼考試取得高分,卻沒有教真正的學問。
「去商品化」讓活動能回歸內在動機
皮提凱認為在教育、衛生領域中更應該如此,不再以追求最大獲利為營運動機,大眾也會降低對私有市場依賴,若推行徹底一點,金錢上的不平等將變得幾乎無關緊要。
▌貧窮錯不在己,請拋棄「才智至上」的觀念
桑德爾接著提出所得和財富差距不但加劇不平等,也改變人們對於成功的態度。
亦即,成功的人開始相信一切成就完全是自己的功勞,才智至上的市場機制下,給了他們應得的回報,只要機會均等,贏家自然有資格享有勝利的結果,而那些落後、掙扎求生的人也應該為自己的命運負責。然而大家都忽略了一件事——「在現實世界裡,機會根本不平等!」
當勞工面臨失業和薪資停滯時,政治人物給大家的建議卻是「你的學識越高,賺得錢越多,只要你願意嘗試,就能做得到」,然而,這理所當然的建議,卻隱含著羞辱:「如果你沒有努力取得好的學歷,失敗肯定是你自己的錯,因為沒有按照我的建議去做。」
現今的高等教育並沒有促進階級流動,反而讓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就像哈佛大學學生上層 1% 家庭的人數,多於來自下層 50% 家庭的總和,弱勢家庭的子女更難翻身。
這種觀念是對窮困群體的社會施壓,在過去的社會有些人是貴族和戰士,有些人是工人和農民,但在當代這些職業並不代表愚蠢,而是社會需要不同的群體。
▌亂數抽選──重建認同、尊重、肯定
桑德爾認為貧富不均不是光靠重分配就能解決,問題在於社會評價上對勞動者欠缺認同、肯定和尊重,勞動的尊嚴是重要的議題。
在對話過程中,桑德爾認爲可以透過「亂數抽選」逐步削平這種歧視,例如在大學招生時,從符合入學資格的門檻中亂數抽選,提醒著錄取或是落選的學生,現行的升學制度其實包含很多運氣成分,來消滅或抑止贏家的傲慢。
這種抽選制度也能運用在參政制度中,在美國,女性參與政治已有很大的進展,但現今似乎勞動階級成員幾乎沒有出現在政治體系,這意味著沒有政治代表來為替勞動階級的他們爭取權益,例如:各黨在各選區派出代表候選人競選時,若目標階層佔人口五成,就必須有五成來自這個階層。
桑德爾慎重地說,政治的措辭也應該轉變,不再強調競逐才智,而是肯定每個經濟和公共利益做出貢獻的人,包括工作勞動、養育家庭、服務社區者,當不同職業的薪資收入變得懸殊,除了不公平,其實也是一種對勞動者的集體羞辱。
▌臺灣──「未來的戰鬥」
即便大家口頭上會說每個職業都很值得受到尊重,然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想法卻一直融入在我的教育中,在臺灣已有研究顯示出台大的學生多來自台北等富裕地區的家庭,再以113 年 高教深耕計畫來看,補助大學教育的經費與補助技職體系的經費,兩者相比也有顯著差異,技職教育需購置專業設備、聘請具實務經驗師資,以及維護實作場所等,此種資源分配的不均,可能影響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品質。
也許,這也是本書所說的「政策制定者的才智至上」偏見,也顯示對勞動階層職業的欠缺尊重。然而,不平等並非不能消彌的,是可以藉由政策改革,希冀臺灣能做好準備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