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一會議,談什麼?組織心理學家:先問下屬這 5 個問題!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一對一會議,談什麼?組織心理學家:先問下屬這 5 個問題!

一對一會議,談什麼?組織心理學家:先問下屬這 5 個問題!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做主管的,聽到一對一會議就皺眉頭。流於形式浪費時間,更怕踩到地雷惹來後患。身為部屬,聽到一對一會議就眼前一黑。我出了什麼問題嗎?到底要怎麼準備才好?

《高成效一對一會議寶典》是一本主管和下屬讀了都受用的企業管理書籍,主要在談「一對一會議的必要與好處」。作者 Steven Rogelberg 是一位組織心理學家,對於組織、公司、工作等議題有很深的認識和見解。

▌為什麼要進行一對一會議?

書裡提到,主管要對員工進行一對一會議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增加員工的「敬業程度」。

敬業程度,指的是一個人有沒有看重他的工作,敬業程度高者看重自己的工作,敬業程度低者則反之。當然,站在公司營運的角度,都會希望自己員工的敬業程度是高的。

民調公司蓋洛普曾研究全世界 250 萬個公司組織,他們發現:「沒有被主管定期一對一會面的員工,其敬業程度只有 15%;有定期一對一會面者,敬業程度則會提高 3 倍。」

另一個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的研究顯示:「和主管一對一會面次數比同事多兩倍者,不敬業的可能性會減少 67%。」

我以前在唸碩士時,教授會找我們進行一對一會議,每週一次,而我們要向教授呈報每週的工作進度。所以我對這樣類型的會議不陌生,甚至覺得這樣的會議是有益的。

具體來說,碩士生通常需要做出研究成果才有辦法畢業,如果沒有每週與教授開會的話,教授會不知道你現在的情況為何,當然就不知道怎麼幫助你、指導你,最後結果就會是延畢;如果每週都有與教授開會的話,就會比較容易應屆畢業。

▌一對一會議時程安排也暗藏玄機

假設你是一位主管,你要如何在一天中安排會議,與你的多位下屬進行一對一會議?

作者的答案是,把所有會議集中在早上,而不是平均分散在一天之中。理由是,如果一整天都在開會的話,你會很容易工作到一半就被打斷,要準備下一場會議,導致你一整天的生產力非常低下;但如果把所有會議都集中在早上的話,下午整段時間就不會被會議所打擾,你能專心地辦公一整個下午,生產力當然也就比前者高出許多。

作者與他的博士生還為此做了研究,證明了把會議集中在一起、而不是分散在整個工作日時,受試者回報的預期生產力、成就感和正面感受確實會比較高。

雖然自己不是主管,不需要進行多個一對一會議,但我很能理解把會議集中在一起的用意。其實每個工作者都一樣,如果在工作時不斷地被打擾,整個工作節奏就會被打亂。被打擾完回到工作崗位時,還要花更多時間調整自己,以恢復原本的節奏。所以我在寫文章時,一定會把電腦、手機的通知設定成靜音,以保護自己的專注力和工作節奏。

▌最該問的 5 個問題

假設你已經與下屬們約好了下一場一對一會議的時間,身為主管的你,該向下屬問哪些問題?作者在書中列出了「最該問的五個問題」:

 .我能怎麼幫你?

 .你做的如何?什麼方面很順遂?

 .你需要我做什麼?

 .我能如何支持你?我能提供什麼資源?

 .你面臨什麼障礙/阻礙/困難?什麼地方不順遂?

我覺得作者說的很對。在我唸碩士時,我最希望我的指導教授問我「我能如何支持你?我能提供什麼資源?」

念化學系碩士,需要參考國際化學期刊論文來做化學實驗,但當時我們學校並沒有購買特定期刊論文的權限,所以有一些我很需要讀的論文沒辦法讀到,當然也就無法進行化學實驗。當我在一對一會議向教授提出這一點時,教授馬上就動用了學術費用買下特定期刊論文的觀看權限,好讓我閱讀。最後我成功讀到了論文,也照著論文中的步驟進行了化學實驗,實驗結果非常棒,離準時畢業又更近了一步。


本文作者為 進化村站長 施定男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誠品線上

►延伸閱讀:「早上到職,下午離職?」──面對新世代的 3 個管理心法!
►延伸閱讀:從
0 1 的企畫思維:一份頂尖提案,從「草案」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