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一聽到「上班」,心裡就會湧上一股說不出的壓力,這種感覺在週一尤其強烈。週末才剛剛放鬆,結果一想到隔天早上又要踏進辦公室,整個人就開始不安、提不起勁。
如果你有這種感受,請放心,你並不孤單。其實,「不想上班」幾乎是所有打工人的共通特徵。
但問題是,真的有人「喜歡上班」嗎?還是說,有些人只是比我們更懂得調適,能用不同的心態面對工作?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上班路上心理學》,或許能給你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名韓國身心專科醫師,她透過多年臨床經驗,整理出上班族最常遇到的心理困境,並從心理學的角度,帶領讀者重新檢視「上班焦慮」的根源,提供實用的方法,幫助你在職場中找到更輕鬆的應對方式。
▌不要成為「沒有情緒」的人
在工作與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情緒起伏的時刻。
尤其當事情不如預期時,負面情緒往往來得又快又強烈。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一時衝動發了脾氣,或者悶悶不樂地生悶氣,事後又開始後悔,覺得自己是不是反應過度,甚至開始想:「如果能變成一個毫無情緒的人,是不是就不會這麼痛苦了?」
但事實上,我們對「情緒」可能存在太多誤解。
情緒本身並不是壞事,它其實是我們內心狀態最真實的反映。如果我們沒有情緒,就無法在面對危機時感到恐懼,無法在壓力過大時適時釋放,甚至無法真正體會快樂。因此,關鍵並不是「不要有情緒」,而是當情緒來臨時,我們選擇如何面對和處理。
有些人能夠察覺自己的情緒,然後透過轉念或調整心態,讓情緒自然消散。而有些人則習慣透過發脾氣或抱怨來釋放。但真正影響我們生活品質的,不是情緒本身,而是我們「如何回應情緒」。
培養「心理韌性」,比追求「沒有情緒」更重要。
所謂「心理韌性」指的是,即使我們面對壓力或負面情緒,仍能夠調適自己,最終回到穩定的狀態。正如書中所說:「心理韌性,並不是指在任何情境下都沒有情緒起伏,而是即使有情緒波動,也能讓自己回到原本的心理水平。」
那麼,要如何培養心理韌性呢?
韓國人氣歌手 IU 曾分享過一個簡單的方法——當她心情低落時,會對自己說:「我會在五分鐘內調整好心情,然後開始動起來!」
這種方法的核心在於,提醒自己「情緒是短暫的」,並透過行動來改變當下的狀態,避免讓自己長時間沉浸在負面情緒裡。
與其強迫自己「不要有情緒」,不如學會與情緒共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調整心態,這才是真正能幫助我們在職場與生活中更從容應對挑戰的關鍵。
▌「假裝」也是一種成長──弄假也能成真
書中談到了許多上班族的共同困擾,其中一個便是——「上班時總是習慣戴著面具」。這當然是一種隱喻,但卻讓我想起自己過去的職場經歷。
上班時,總是習慣性地「戴著假微笑」工作,對主管要微笑、對客戶要保持笑容,甚至明明心裡煩躁不已,臉上還是得裝出一副從容親切的樣子。
久而久之,這種刻意偽裝的狀態,確實會讓人感到疲憊,甚至無奈。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或許就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學會收起情緒、隱藏脆弱,用笑臉迎接每一天。
然而,與其把「假裝」視為一種壓抑,作者在書中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如果這個微笑、這份親切、這種穩重可靠的形象,雖然是我們刻意塑造的,但它卻能讓自己變得更好,那麼,何不試著讓它「弄假成真」?
書中也引用了韓國知名美食評論家白種元的話,他在採訪中提到:「一開始,我是假裝自己很善良,後來大家都這麼稱讚我,我就自然而然地變成那個樣子了。」
這正是「弄假成真」的力量。當我們不斷地「扮演」某個更理想的自己,這個形象會逐漸內化,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當然,這並不是要我們一直壓抑真實的情緒,而是要確保「假裝」的方向對自己是有益的。例如,在職場上,你選擇扮演一個冷靜穩重、謙遜有禮的人,久而久之,你可能真的會變得更加穩重,說話也更有分寸。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偽裝」未必是一件壞事,反而是一種自我提升的方式。
▌結語
這本書以章節式的方式呈現,深入探討許多上班族經常面臨的問題,例如:如何說服他人、如何與討厭的同事或主管相處、如何在職場中調適自己的心態,並透過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提供理論基礎,再結合實際案例與建議,幫助讀者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
無論你是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還是正在努力適應辦公室文化的資深上班族,相信這本書都能成為你的「職場生存指南」,幫助你更從容地應對挑戰,讓上班這條路走得更順遂、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