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走過百年政權更迭、媒體管制,與傳播科技的演化,不變的是透過電波傳遞自由訊息的初心
一九八○年七月,央廣改隸國防部,從黨營事業轉變為國防機構。
為了強化廣播作戰效能,國防部轄下光華電臺也併入央廣。原光華電臺的十八個節目中,最為風靡中國聽眾的《鄧麗君時間》也移入央廣。
▌ 節目製作起因竟是「情報局專案計畫」?
其實,「鄧麗君時間」並非一般電臺音樂節目,而是情報局的專案「草原計畫」(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整個節目的設計、所播放的鄧麗君抒情歌曲,都是為了向中國聽眾作心戰宣傳。
主持《鄧麗君時間》的,是當年才二十多歲的陳曉萍。陳曉萍出身軍人家庭,一九七八年參加電臺全國招考,考取光華電臺,進入軍方心戰總隊工作。
一九七九年,她以化名「高平」開始主持《鄧麗君時間》,一九九五年鄧麗君過世後,節目名稱改成《寶島之歌》,繼續一段時間後才結束。
長達十六年的主持歲月,她始終沒有見過鄧麗君。
甚至她自己也保持低調,沒有在聽友面前出現過,這都是因為這個節目的特殊性質,讓有關單位認為應該用較嚴格的保密安全標準。
▌ 《鄧麗君時間》──對中國的心戰喊話
一九七○年代的晚期,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結束,鄧小平回到權力中心,開始有些改革開放的跡象。
一九七九年底,中共停止干擾外國廣播,中國開始可以聽到來自國外的短波節目,這正是《鄧麗君時間》開播時的時代背景。
沒有了電波的干擾,臺灣的流行音樂在中國民間大為風靡,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鄧麗君。
當時《今日美國報》記者厄爾.維諾卡爾報導,鄧麗君的歌聲已在中國掀起高潮,各地街頭小販叫賣鄧麗君的照片,工人省吃儉用、甘願以四分之一月薪向黑市購買鄧麗君的卡帶。
《鄧麗君時間》在每天晚上八點的黃金時段對中國播出。「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兒開在春風裡,開在春風裡。在哪裡,在哪裡見過你,你的笑容這樣熟悉,我一時想不起‧‧‧‧‧‧。」,節目一開始,總是以柔美的《甜蜜蜜》歌聲開場,音量慢慢壓低,主持人陳曉萍以清麗的聲音跟大家問候,開始播報臺灣的情況,講一些中國聽眾會想知道的事情,甚至,當中還會隱含給敵後人員的情報。
《鄧麗君時間》的廣播稿一律由情報局提供,當天要播放的鄧麗君歌曲也是由情報局挑選的,陳曉萍事前不知道播放的內容,當天進到央廣的黃河錄音室,從導播手中拿到稿子,才會知道內容。
節目錄製完後,全部的稿子由情報局收走,不留一張。情報局每週會提供三篇不同的稿子,陳曉萍一次錄完。
接下來的一週內,每天播放二十五分鐘,週一週二、週三週四、週五六日,各是一組相同的內容重播。「重播」一方面是增強《鄧麗君時間》的心戰威力,另一方面是降低短波受天候影響、聽不清楚的機率。
《鄧麗君時間》在中國有一定的影響力。一九八二年駕駛米格機來臺的吳榮根,就說他是鄧麗君的歌迷。在他來到臺灣後,當局也特別安排他與鄧麗君見面、二人甚至合唱〈小城故事〉。
▲ 吳榮根(右)與陳曉萍播音員見面
▲ 反共義士范園焱(左三)與央廣同仁合照
▌ 那些時代往事,隨著空中傳出的聲音一同逝去
從今天的角度看來,冷戰高峰時期的心戰故事,似乎帶著點不可思議。
經歷那段歷史的編審組劉瑋瑩還記得,當年曾經親眼看到從中國寄來的信,使用了他們在廣播中教給聽眾的「密寫」方法,噴上碘酒之後,浮現咖啡色字跡,寫著想要加入反共行列。
陳曉萍退休後,有一次接待從國外來臺灣開會的中國學者,談起《鄧麗君時間》,沒想到對方說,當年十幾歲時被下放農村,唯一的安慰就是與四個同學好友用短波收音機偷聽《鄧麗君時間》。
一九八七年解嚴時,央廣收到了上級指示,將那些在冷戰時期,由中國寄到央廣的聽眾來信悉數燒掉。
當時的有關單位,無法預測解嚴後的情勢會如何發展,認為那些有中國民眾真實姓名、甚至「密寫」著心向臺灣訊息的信件萬一流出,將會造成不幸。
因此劉瑋瑩跟聽眾信箱小組的同仁,花了三天三夜的時間,將原本收藏在一長排鐵櫃中的聽眾來信,拿到電臺的後花園燒毀。
其實,就在一九九七年央廣改制為財團法人的前夕,也有許多資料由軍方連夜銷毀,其中包含許多盤式帶。因此,有的曾經發生在那個時代的重要往事,就隨著空中傳出的聲音一同消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