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Lucas Favre on Unsplash
想像一下,妳辛苦把孩子們拉拔長大,送他們一個個踏入社會、擁有新的生活,而現在妳正望著空蕩蕩的巢穴,想著:那麼接下來呢?接下來妳會想要做些什麼呢?繼續幫孩子打點往後的人生?還是,開始規劃自己的下半場的人生?
如果妳完全沒有方向,那彭菊仙這本《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說不定就能給妳一個明確的空巢指南。因為這本書中所寫的正是「空巢熟女」的日常,在拋下媽媽、太太、媳婦等多重身份後,重新認識自己。
五十歲,一個象徵著人生新階段的數字。 對於許多女性而言,這也是一個「空巢」的開始。隨著孩子們的成長離家,她們不再需要扮演媽媽、太太、媳婦等多重角色,可以擁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時光。
而這段時光,可以是自我探索的旅程。 卸下那些曾經定義自己的標籤,重新認識自己,發掘潛藏在內心的熱情與夢想。那些曾經想過卻不敢實踐的夢想,終於有了新的開啟機會。過去那個可以一人身兼數百件事的高手,要學著退出江湖,展開新的修行之旅,那就是——重新認識自己。
▌ 終於可以好好照顧自己
許多母親在子女離家後,都會經歷一段失落與落寞的空巢期。原本熱鬧的家庭突然變得空蕩蕩,過去全心全意投入在孩子身上的愛,似乎也失去了方向。
然而,作者卻認為,空巢期不僅不是人生的結束,更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這段時期,正是母親們重新審視自我、回歸自我的契機。
「空巢期」意味著孩子們已經長大成人,能夠獨立生活。這對母親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成就。她們終於可以卸下過去的責任,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就像作者將空巢期比喻為「打了疫苗拿到黃卡認證」。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照顧好自己,至於其他的事就由其他人負責。就如同教養孩子一樣,父母能做的,就是在他們年幼的時候,給予他們足夠的照顧與關懷,接著在他們成長階段,扮演提點和引導的功能,最後就是由他們自行去發展了。
當然,有不少媽媽會在剛開始進入空巢期覺得不習慣,那是因為她們總是想回到過去那種「能掌控」、「想掌控」、「渴望被需要」的階段。但其實我們都應該轉念一想,妳其實要照顧自己、被自己需要都來不及了,幹嘛還要硬是插手其他人的人生呢?
這個階段的母親們皆已經完成了一個個重要的使命,接下來就該好好專注於自己的健康、興趣和幸福。
▌ 媽媽好,全家才會好
- 有趣的是,雖然每個媽媽嘴巴上都說想休息、想過自己的人生,但偏偏很多時候又會搶著把所有工作攬在身上去做。
這就是作者所稱的「老媽子症頭」,也就是活到七老八十了,還在拼了命地想要照顧好孩子。殊不知,這樣做不僅不是為孩子好,反倒是讓他們一點一點養成懶惰成性,認命地成為一個徹底的廢人。
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例子,她曾經碰過一位高齡八、九十歲的老媽媽整天為她那幾個「老巨嬰們」忙前忙後。她從自己年輕體力好的時候,就已經習慣了伺候自己的兒子和媳婦,但卻沒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老,而偏偏孩子們早已習慣這種被「慣著養」的生活,要改早已來不及。
所以啊,作者才會奉勸各位媽媽們,長痛不如短痛,想要讓孩子們可以早點獨立自主,就得早點讓他們學會自己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不要老想著有被孩子需要就代表自己還有用,如果你老是讓孩子習慣「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那根本就不叫愛,而是害。害他們越老越沒用。
而媽媽要訓練孩子獨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早一點學會狠心、耍笨、比懶。也就是徹底放飛自我,擺爛就好。畢竟女人真的容易戶不小心就把自己變成了「活到老,做到死」的生活狀態。到最後,這樣的慣性付出只會造就相互怨懟的雙方,到死也都在埋怨對方。
為了避免這樣令人唏噓的結果,妳唯有抱持著「媽媽好,全家才會好」的心,果斷戒掉「老媽子症頭」,這樣才能確保自己和孩子往後餘生都能過上想要的生活。
-
▌ 熟齡女子的下一段人生目標:做好妳自己
這本書談及的議題很多,包含了「空巢」、「親子」、「健康」、「婚姻」和「生死」,也就是所有熟齡女人會遇到的問題,作者通通都可以用過來人的身份告誡各位。凡事「就是不要想太多」,想多了也沒用,所以不如讓自己放空、放鬆。
書中沒有膚淺的陳詞濫調或勵志語錄。全都是來自作者的真誠告白。那些她的個人經歷,走過的彎路,承受過的傷痛,所有這些都融入了一絲幽默,讓負擔更輕。
畢竟人生邁入空巢期,意味著妳已經度過了太多磨難,剩下了就是好好犒賞一下自己了。
記住,下一階段的人生,妳只要做好妳自己就夠了。
相信我,讀完這本書之後,真的會有股衝動,想推薦把這本書送給所有50+的媽媽。然後記得,給她們一個大大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