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

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

Photo by Milan De Clercq on Unsplash

「再用功一點」

某位知名英文老師接受報紙採訪時,詢問一位每天要求孩子多念書的母親:「要是周遭的人天天盯著妳,要妳減肥,妳心情如何?」要是每天有人對自己說這種話,日子久了或許會萌生殺意也不一定。相信這個譬喻應該能讓大家明白為什麼不能天天逼孩子用功。

女性立志減肥的契機可能是希望喜歡的人注意自己,或是想當模特兒。無論如何,下定決心的是本人,而非旁人,周遭的人出意見就是在多管閒事。念書和學習也是一樣,不該是聽到命令後才去做的事。真正的捷徑是父母成為孩子的榜樣,讓他們覺得要是認真念書就能變得跟父母一樣,開始自主學習。

此外,孩子念書之前囉哩囉嗦、嘮嘮叨叨也會招致反效果。例如當孩子正打算要認真念書,父母突然來一句「功課做完了嗎?趕快去念書!」反而會潑孩子一桶冷水。

孩童聽到父母嘮叨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不用你講我也知道!」即使有些孩子聽了這番嘮叨而去念書,不過是單純服從父母的命令。與父母關係不和睦的孩子還會基於反抗心理,更不願意念書。最糟糕的是,看到小孩開始念書,父母反而誤會成「果然還是要我催,這孩子才肯念書」,更是常把「去念書」這句話掛在嘴上。無論是何種狀況,這句命令不過是引發更多惡性循環罷了。

「可是啊……」「不過你也……」 

這也是典型的「不該說的一句話」。

孩童想表達自己的心聲時,有些人是拚命訴說,有些人則是斷斷續續、結結巴巴。教育界經常提到援助學童的做法之一是「用心聆聽孩子的訴求」,然而真正做到這點的人實在很少。許多家長儘管想要聆聽子女傾訴,卻往往聽到一半便發表起自己的意見,開始說教和訓斥,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

少年院也曾發生相同情況。一名沉默寡言的少年經常動粗,教官不知該拿他怎麼辦。後來教官下定決心要聆聽少年的心聲,兩人約好時間與地點。那天,少年慢慢說起平時對教官的看法、對日常生活的不滿。

少年平時應該累積了許多委屈與不滿,教官也默默聆聽,直到他傾訴完畢。「你真的吃了很多苦頭,我明白你的心情。」聽到教官這句話,少年露出安心的表情,終於冷靜下來。我在旁邊看了也不禁覺得教官不愧經驗老到。正當我作如是想,教官突然冒出一句話:

「但是你會這樣想表示你也有問題……」

我這輩子認為最不該說出這句話就是那個當下!少年的表情逐漸僵硬,而教官更是開始發表長篇大論,認定少年聽完後會大澈大悟,自我改變。隨著教官的說教,少年最後露出失望透頂的神情,再也不發一語。此後的情況如同大家意料,少年再也不曾對少年院的任何教官敞開心房。

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少年渴望的不是教官的忠告,而是同理自己。但教官別說是同理了,甚至還否定他,原本打算改變自己的少年就此關上心房。一旦下定決心傾聽對方的心聲,就算對方說完也不該做出任何評論。

犯罪少年家長共通的心聲 

醫療少年院會召開家長會,邀請少年的家長參加。有時會請孩子已經離開少年院的「前輩家長」分享自己的經驗。以下是家長會上聽到的悲痛心聲:

「能做的都做了,我還能怎麼努力呢?」
「說父母變了孩子就會跟著變,都是騙人的。」
「對鄰居都要躲躲藏藏的。」
「要是能跟這孩子一起死的話,就什麼事都解決了。」

儘管全心全意陪伴子女,最終還是淪為犯罪少年。孩子已經更生的家長了解這種絕望的心情,所以絕對不會責備其他擁有同樣經歷的家長,更不會對他們說教,而是靜靜傾聽與分享。

仔細聽著他們的交流會發現一個共通點:「孩子老是抱怨我不聽他說話,只有朋友才是講心事的好夥伴。」我想家長可能也是出於許多理由才無法好好聆聽子女傾訴,結果卻在孩子心中留下無人願意聆聽的印象。

孩童遇到困難或遭受霸凌時,可能曾經向大人傾訴好幾次,但始終沒有人傾聽自己訴說到最後,或者聽完之後加以反駁,甚至說教。這種情況持續久了,孩子感覺不到家是自己的歸屬,對父母關上心門,選擇夜晚在外徘徊,尋找願意肯定自己的同伴。從少年院的家長會可以得知,「單純的聆聽」是多麼困難又至為重要。

本文摘錄自遠流《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

►延伸閱讀:連蛋糕都不會切的少年...會是罪犯?
延伸閱讀:《我們的孩子在呼救》:沒說出口的,更需被聽見

開根好_我不是不努力_只是做不到你滿意_宮口幸治開根好_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_宮口幸治

https://www.facebook.com/hi.square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