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蛋糕都不會切的少年...會是罪犯?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連蛋糕都不會切的少年...會是罪犯?

連蛋糕都不會切的少年...會是罪犯?

Photo by Hajran Pambudi on Unsplash

在你心中,設立少年觀護所的目的與功能是什麼?
在你的想像裡,進入少年觀護所的少男少女們有著怎樣的生命歷程?

看完《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後,你可能會大大改觀。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作者宮口幸治原為兒童精神科醫師,後來到少年觀護所(在日本稱為少年院)擔任專職工作,主要以認知行為治療方式協助院內的未成年人理解並改變自身犯罪的種種因果關係,並期望可以在可預期的時間內讓青少年回歸社會,回到正軌。

如此的工作經歷讓宮口幸治對於犯罪少年的思維和行為有諸多近身細微的觀察,進而發現在少年觀護所內有為數不少的一群人,他們需要的幫助從小就被忽略,即使年紀頗小就已有徵兆,但反而是被種種社會貼上的負面標籤取代了學校應給予的援助。他們彷彿走在隱形鋼索之上,一不小心就被社會給漏接,最後犯下罪刑進入少年觀護所,才在一次次的面談和測驗中被發現——他們雖然會犯罪,但他們連蛋糕都不會切。

作者從「非行少年」們入所的面談開始就發覺事有蹊蹺:
有一群比例頗高的青少年其實說不清楚自己犯案的理由,甚至描述與事實相反的情境,不知所云;進一步測驗後竟發現同一群人中,有著極高比例是不具有認字、加減法、圖形臨摹和覆誦短文等等基本學科能力。

註:「非行少年」-違反法律與社會道德行為的12歲以上、未滿18歲之少年,有犯罪行為或犯罪之虞者,成為觀護處分之對象。

這情況讓作者非常驚訝,因此進一步探討這群孩子在國小的基礎教育發生了什麼事?
他發現:這些青少年的聽知覺功能,視知覺功能和想像力都極為薄弱,導致在學校裡經常聽錯話、誤解情況、功課通常也跟不上,無法進行順暢的人際關係,甚至受到霸凌;他們明明就已經是高中生的年紀,卻沒有一般人該有的常識,部分的人甚至有動作不協調,無法控制力道的肢體表現,毫無意外地,他們的學校生活也就會過得比其他孩子更加辛苦。

這就是《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書名的由來:這群非行少年無法將一個蛋糕切作三等份,無法理解什麼是「等分」。書中第61頁的圖像明白顯示這群高中生年紀的青少年沒有能力完成等切蛋糕這件事――光理解等切蛋糕就是困難的,何況是達成此項任務?非常不可思議。


   

(圖為P.61中所提,非行少年認知中的「三等份」/遠流出版提供)

這群非行少年從呱呱落地到淪為犯罪少年並非無跡可尋,而在學期間正是援助這群犯罪少年最有機會的時期。

宮口幸治發現這些被老師當作不認真念書、偷懶不上進的「問題學生」,其實是一群「臨界智能障礙」的孩子(IQ介於75~80之間),他們其實在國小低年級時就會顯現需要幫助的跡象,但往往被忽略,因為這樣的孩子並不符合智能測驗歸類的智能障礙(IQ低於75),且日常生活上與他人無明顯差異。

他們可以工作亦可能擁有一些技能(如駕駛或操作機械),但看似正常的同時,他們的生活艱辛,既不會主動求助,也不被社會救助單位所列入,離開學校後就被遺忘,因此只要生活處於缺乏援助或陷入低潮時就容易出現偏差行為。這一切只因為無法在測驗或檢查中被看見,從此成為漏網之魚,直到人生犯下大錯,落入司法機構。

所以為什麼找出臨界智能障礙的非行少年如此重要?

首先,這並非少數,依照智能常態分佈比例來看,臨界智能障礙比例就佔了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四。再者,少年觀護所的更生課程設計恐怕無法被這些青少年理解,他們連最基本的認字都有困難,要如何進行抽象的自身情緒控管並自省,甚至是回到社會步伐內繼續生活?於是少年觀護所的更生目的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根據作者在少年院內的實作經驗,很多時候他們需要從認知功能強化訓練開始,包含簡單的臨摹、尋找形狀和數數。最重要的,這群少年少女若無法透過少年觀護所習得最基礎、最基本的「兒童教育」,就可以說少年觀護院的「更生」是注定失敗的,同一群人反覆進出監獄更幾乎成為可預見的未來,而這是社會群體要付出的成本和代價。

雨果曾說:「多辦一座學校,就少建一座監獄。」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將預防未成年犯罪的視野提前部屬至國民教育,在書中提出五大特徵加上肢體動作觀察,讓預防犯罪工作可以在學校內就被看見,提供教師們具體的認知行為練習,並明確指出學科學習挫折通常是第一線的行為偏差信號,若沒有加以理解,只是一昧地往孩子身上貼標籤,不但無益於解除挫折,反而容易衍生一連串的惡性循環,付出更大的社會成本。

所以,少年觀護所對你來說是什麼呢?

當一群長久被家庭、學校和社會漏接的非行少年終於被少年觀護所接住,在裡頭,他們有沒有機會正確地被理解和受教育?或者終於有機會習得在生命路上因為種種誤解而無法學到的能力,擁有一般人習以為常的基礎,好踩在稍稍平坦的路上繼續走下去呢?如果報章媒體可以多一點理解這群孩子犯錯的原因,不再以渲染誇張的方式標題殺人,可否能讓這樣的一群人獲得一點點被理解的機會,而非眾矢之的,標籤一路貼下去,直到發生社會不可承受的重呢?

►相關書籍:遠流《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宮口幸治 著
延伸閱讀:《我們的孩子在呼救》:沒說出口的,更需被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