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Artem Podrez,連結:Pexels
現在孩子和他們父母長大的過程不同,得到資訊的管道多樣,不僅如此,當今父母給孩子情緒教育也較以往豐富,孩子小小年紀就可以大方自由地表達對家人和同學的愛與喜歡。今天,讓我們用《戀愛傳染病》與孩子們聊一聊「戀愛」是什麼吧。
《戀愛傳染病》是安心國小系列的第三部,作者岑澎維將故事聚焦在一個班級裡,透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及互動把校園裡的曖昧與愛戀情節攤開在讀者面前,作者鋪陳的小細節有時讓人小鹿亂撞、有時讓人哈哈大笑;書中所提的細微情愫在每個人的求學過程中多多少少經歷過,班上同學或親自體驗,就算已經離開學生時期並為人父母,也絲毫不減讀《戀愛傳染病》的趣味。
說戀愛是傳染病頗有道理,戀愛的感覺飄飄然又極富渲染力,難怪趙子馨班上最近紙條滿天飛。
子馨雖然沒有寫紙條也沒有收到紙條,但她對新來的社會老師超有興趣,老師只是上課跟她開個玩笑,子馨就跑到圖書館抱著《三國演義》猛K,想搞懂社會老師玩笑裡的字字句句。功課好的孫華彤收到一堆紙條,但只見她老神在在地回覆每一張紙條,一點都不忙亂慌張。林克謙總是喜歡捉弄陳家榆,讓家榆氣呼呼的。芯瑩則是開心地和老師分享她喜歡一位學姊,而且她還每天都跑到五年級教室去看學姊。在這麼多小故事之中,就屬禹晴和承彥最轟動了,便服日的情侶裝、牽手逛夜市、被學務林主任叫去訓話、最後連雙方父母都來了,究竟這對小情侶最後怎麼樣呢?
以上幾個孩子的經歷描繪出許多不同的戀愛心情,從對象的不同、表達方式的差異看見許多談戀愛的可能性。喜歡的感覺怎麼開始的?自己如何察覺呢?趙子馨說:我期待每天都有社會課。方芯瑩說:我喜歡一個學姊喔!當孩子做出表達的時候,他/她們心裡感受到什麼?在一旁觀看的我們或許感到有些好玩、有些脫序、甚至有點擔心,但這時如果有個樹洞讓孩子們盡情訴說,他/她們能否勇敢地說出心中所想呢?
《戀愛傳染病》道出許多情節,從紙條滿天飛開始,收到紙條的同學並非個個歡天喜地,收到回條的同學更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人編密碼、有人捉弄女生,這些是表達喜歡的好方法嗎?引起注意和讓人喜歡並不一樣(應該說差多了!)碰到搞不清楚的同學惹得渾身不對勁時該怎麼辦呢?
表達喜歡和拒絕他人一樣重要,《戀愛傳染病》中最重要的一課應該就是這個了吧!學會拒絕,學會如何漂亮的拒絕,不只是小學生的課題,這項必備能力跟著每個人在團體中互動,相信許多人都有被驚心動魄的社會新聞所震驚的經驗,每每轟動一時的感情議題,往往都是無法好好拒絕、好好說再見所引起的事件,這和學歷、和年紀完全無關,卻和心理成熟度絕對相關。
讓孩子從簡單的拒絕開始學習,也從簡單的被拒絕開始感受起。當他/她們在父母、師長和學校的保護傘下,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體驗喜歡和不喜歡、表達喜歡和討厭,感受拒絕和被拒絕,其實是件幸福的事。師長們面對孩子情竇初開的態度和陪伴幾乎決定了孩子戀愛學分的基礎,打下健康的戀愛體質絕對是讓每一顆小小心靈轉大人時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各位爸媽,千萬別以為談感情是一件「長大就會了」的事,孩子面對建立關係的管道越多,戀愛的能力就越不能輕忽。
除了那些青澀的戀愛情節,書中也提到大人們的反應。有媽媽說小孩子不行這麼早談戀愛、有家長將談戀愛的孩子轉學、有學務處主任將小情侶叫到學務處晤談,也有老師與孩子對話:「你知道什麼是談戀愛嗎?也許是談得來,感情比較好,不用一定要想成談戀愛啊。」大人的回應雖不同,但給孩子有多點思考和體驗的可能性總是好的。我非常喜歡書中的一段情節:當孩子問老師喜歡學姊是不是代表自已是同性戀時,老師笑而不語。如果孩子都還在摸索和感受,我們何須為他/她們早早下定義,做決定呢?
印度詩人泰格爾說:「愛是理解的別名。」孩子透過情竇初開的愛,學著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戀愛是一輩子的課題,除了和喜歡對象的互動,孩子也必須學著如何在過程中健全自己。身為大人,我們思索著、陪伴著、也看顧著,每個人多多少少在感情的路上絆倒個一、兩次。《戀愛傳染病》的問世,讓孩子看見戀愛萌芽之時的美好和需要練就的隨身武器,帶著一點點害羞、一點點忐忑和許多許多面對心中粉紅泡泡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