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記錄台灣職人的生命故事:《百工職魂》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一本記錄台灣職人的生命故事:《百工職魂》

一本記錄台灣職人的生命故事:《百工職魂》

Photo by Andrew Haimerl (andrewnef) on Unsplash

孟子曰:「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指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各種所需, 都有賴百種職業為你謀劃完成。

的確,由出生至往生,沒有人能孤身一人。來到人世時,現代社會大都靠醫生及其團隊為母親接生。古代在未有醫生的時候,就有「執媽」(粵語中的接生員) 幫人接生,行業像是跟著時代而轉變,「執媽」被醫學昌明而取替,但接生的需求總是存在,所以人生於世,一開始就已依靠著社會上許多人的付出才能讓人順利生於這世上。

《百工職魂》 就是紀錄台灣的故事,走訪被時代忽略的行業, 他們不單是職人、匠人,更有著職魂,對行業始終如一與鍥而不捨,可能很多人不曾察覺,正是有他們的日雕月琢,才能塑出現在美麗的台灣。 

此書的作者是一個團隊-「目映.台北」,在把衆職魂的訪問編輯成書之前,團隊已在YouTube 創立了「目映.台北」頻道。我想,這團隊正如其名,是用視覺來感受台灣並傳遞出去,而頻道所呈現的影像全具備高品質的美感,從字體、拍攝角度、調色,到編輯內容等,無數的細節盡顯內涵,用現代美感包裝上一代的傳承故事,令草根成了菁英,是傳承、尊敬,也是感動。

然而,草根本來就是菁英,而菁英就是由草根走來。在同一土地上,人和時間就是如此連繫著,沒有昨天,又怎有今天;沒有前人種樹,又怎有後人乘涼。無論何時何地總會受到惠前人的福蔭,我們都得知福惜福不忘本。

還記得以前看過這樣的說法,古代漢人、清人大量移民台灣,在登陸台灣前必先經過「黑水溝」。「黑水溝」就是台灣海峽,海流非常複雜,是海峽水流最湍急的地方。民間流傳的「黑水溝」 經歷,過程猶如一道鬼門關,而成功登陸台灣的人,也深信能渡此海是得媽祖庇佑,才可一路平安。因此,台灣有了個永遠仁愛的母親叫媽祖,就算今天台灣有不同信仰,媽祖仍是一種宗教文化,人人尊敬不疑,其他宗教信仰者也不會褻瀆。

前人飲水思源,由是感恩,令宗教文化盛行,廟宇、祭拜、法師,與大小法事也逐漸成了台灣的一個輪廓。

「目映.台北」 走訪澎湖,訪問了一位蘇武忠法師。法師娓娓道出從前醫學與教育並不普及,澎湖居民舉凡止血,驅邪、安胎、收驚、洗淨,甚至雞瘟、豬瘟等疑難雜症,都尋求於法師,法師也都會以鎮符、濟世、祭煞開光、安胎、化骨、收驚、收煞等,時而義務性質為居民服務。 

現今看來,雖然有些儀式好像缺乏科學論證,但從前醫療資源匱乏的年代,居民遇上困難求神問卜,有了法師作為神明中介人的確令民眾安心。 時至今日以宗教作醫療功用已逐漸減少,但信仰一直都在,民衆對諸神之尊敬,是台灣的原始美貌。 

除了敬重神明,台灣對先人更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台灣早期以土葬為主,棺材的需求很大,而棺材製作是很粗重且專業的工作,可謂由選木,搬運,到裁切鑿形,都需要大量體力和功夫。 

「我們的棺木一定要用實木,這是爸爸傳下來的原則。雖然要埋進土裡,但它是亡者永眠的處所,千萬不能佔客戶便宜,這是一門做信用的生意。」團隊訪問了繼承棺材製作技藝的林奕華,他這樣說。 

父傳子的厚德,代表著台灣的態度,對產品原則的重視,更是敦厚老實。我想起疫情前期,全世界都在網絡搜尋口罩,新加坡同事說她在家中找到一盒產地是台灣的口罩,她珍之重之地捧著,就好像手中的口罩不只是口罩:一如林奕華的家業,棺木不只是棺木,也是爸爸的訓示。這樣堅定不移與奮鬥到底的精神,不僅存在於一個產業裡,更成就了一個名詞叫「MIT台灣製造」。

除了父傳子、師傳徒的傳承,那些上一代的堅持刻苦、面對神明與先祖的謙卑,也傳承到台灣的新一代,表現更是不遑多讓。團隊訪問了在美國留學歸台的林豪仁,他醉心台灣信仰之美,希望把尊天敬神的精神注入實體文創產物。 

文創說簡單一點,就是靈感的產出。 把舊有的東西透過新的手法去詮釋,這些都離不開生話。——廟宇文創者 林豪仁

在疫情爆發的初期,林豪仁的團隊與北港朝天宮合作,創作了一個台灣地形的模具, 把附上的小香塔點燃,利用流煙倒流的特性,小香塔散發的縷煙就會繚繞模具,寓意媽祖庇佑著台灣;而那小香塔正是用廟內的香灰製成,也保存了香火有安神定驚的意涵。

尊敬舊時代的同時開創新意義,這就是當下的台灣。

韓門武集館長韓基祥,發現祖父是著名的武術家,於是在美國跟武館的師叔伯學武,一步一步踏上祖父走過的道路。學好武術的基礎後,他思考如何結合現代的元素,令傳統武術也能在當代發揚光大,但在延伸之前,他認為「溯源」是武術最核心的本質。

武術就是在練一種和諧,一種協調,是一種平衡,所以不是以武降人,是以武平和。——韓門武集館長 韓基祥

韓基祥說,他從不覺自己是老師,就像泡茶一樣,他不是在泡茶,而是茶在泡他;他在練拳,但其實是拳在練他。練拳又名改錯拳,不斷改正白自己錯誤,才能包容世間萬物。

「目映·台北」 的導演吳建勳說:「這些職魂值得被更多人看見啊。」團隊希望這片土地上的故事,都被妥妥地被記著。但我認為,團隊太謙虛了,《百工職魂》不止單純紀錄,而是「溯源」,正如武集館長之言:追尋根本,探究源泉。內文除了對百工斯為備的珍惜與感謝外,他們其實也在尋找台灣的DNA,追溯百工之職魂,讓世人重新認識自身文化,慢慢地令我們對台灣有更淸楚的輪廓。 

台灣是什麼?
書本的正中左下方有個篆刻印章名,上面寫著「一本初衷」 。 

期待台灣帶著一本初衷向未來延伸,走向世界。

全文經 無明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撿骨師、捏麵人、珠帽師···,台灣最在地的職人故事
►相關書籍:寶瓶文化《百工職魂》.目映·台北 著

開根好_百工職魂_寶瓶

https://www.facebook.com/hi.square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