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MBA 成為炙手可熱的「新人類」吧!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超越MBA 成為炙手可熱的「新人類」吧!

超越MBA 成為炙手可熱的「新人類」吧!

Photo by Joe Caione on Unsplash

「忘掉MBA吧,他們是要被淘汰的人種了!」
白色書腰上這行字,戰意好濃好濃!但是好吸睛呀!

還記得MBA在臺灣正紅的時候,網路上隨處可見相關訊息,和許多知名企業管理階層的推薦心得,一傳十、十傳百,彷彿不把MBA放入人生規劃,你就不夠跟得上時代;彷彿只要拿了這個學位,你的職涯從此一路順遂。但是,容我大喊一聲:「敢按呢?」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中文翻作企業管理碩士,這個學位主要是設計給擁有3至5年工作經驗者申請,同時,這些人清楚自己未來想做的是什麼,並「有意識地」希望藉由MBA達到職涯上的晉升,成為管理階層,或者學習更多不同產業的知識,畢業後好轉換跑道。

但隨著一批又一批的MBA學生畢業,繼續投入偌大的就業市場,我們有感受到產業環境有變得明顯的不一樣嗎?這些人真有學習到許多不同的產業知識,並且成功轉換跑道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MBA在臺灣已經不是萬靈丹,甚至被貼上了「只是付很多錢」、「他們只是去交朋友」這些帶點揶揄感的標籤。幾年後,進階的EMBA(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高階管理碩士班)出現了,最近甚至還有iEMBA((International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招生廣告漫天飛,真想問,這個世界究竟還要培養多少企管碩士?

看見書裡這一段,忍不住點頭如搗蒜。

    過去,我們的世界充滿各種問題,食物不夠、生產力不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MBA成為職場上最炙手可熱的人才。但時代的轉換,現在已經不再是問題過多的年代,甚至可以說是解決方案過多的年代。因此,大量的MBA變成過剩人力,現在缺乏的反而是替新時代找出新問題。換句話說,現在需要的人才是—能問出新問題的人。

 

雖然這個地球上還是有很多非常優秀的MBA畢業生,但不能否認,你我的身邊可能都有一個,不那麼名符其實的MBA。身旁就有一個例子,姑且稱她為A小姐。

A畢業於專科學校,因緣際會進入公關產業,個性圓滑、待人處事得宜,不到五年就當上公司的小主管,但是當工作內容越來越趨一致,她的職位也始終停留在小主管一職時,在進入職場第八年後,她成了晚鳥MBA學生,而且還是臺灣第一學府。於是毫不意外地,她的下屬下班後成為她的專屬書僮,幫忙翻譯原文課本,偶爾還得集思廣益與A一起擠出課堂報告。我就這樣看著一位其實「跟不上」的MBA,在眼前如實上演中。但一到了外頭,只要名校MBA的頭銜報出去,在這個學歷至上的社會裡,多數人還是依舊覺得你好棒棒,好厲害。

就像大家都已經知道,臺灣有很多靠著抄襲就拿到學位的假碩士一樣(我沒說誰呦)。所以當我在書上看見那段話時,我真希望能讓很多人很多人看到,包含隱身在各個產業裡的「舊人類」,現在所謂人才,學歷什麼已如糞土,能點出問題才重要!

誰舊?誰新?

在20世紀下半葉到21世紀初,有一群受到高度肯定的人,他們具備的特質是服從體貼、邏輯性強、既勤奮不懈又極富責任感,但這群所謂的優秀人才,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急速失去價值,淪為舊人類。過去,世界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好比房子不夠住、食物不夠吃、大眾交通工具不夠,所以我們需要解決問題-也就是製造產品的人,因此邏輯科學非常重要。但現在已經是個生產過剩的時代,取而代之的是,我們需要具備美感與藝術的新人類,他們可以點出那些積習難改的的思考與行為模式,以及與之對立而生的嶄新思考模式。

但注意了,即便你年輕,你也未必是位新人類。
新人類與舊人類相反,他們自由奔放、直覺敏銳、我行我素,具備好奇心旺盛的特質。新人類不預測未來,反而構思未來;他們不只工作,而是會在工作時加入玩耍元素;他們才不用什麼KPI管理,只在乎有沒有為自己的工作賦予定義。這段話,稍有一點年紀的職場老鳥看見可能會想要翻白眼。

仔細想想,現在許多新興的熱門行業不正是如此?
緊抓時事脈動的Youtuber,在熱門事件發生的當晚就能製作出一部有趣又吸睛的小影片,直接在片中說明事件之於大眾的重要性,然後短短不到一天就可以藉由網路從臺灣頭傳到臺灣尾,甚至揚名海外。

新人類與舊人類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們不做專門的問題解決戶,而是找出問題、提出問題,然後不獨佔,喜歡給予、分享。大家應該都有「聽電視」、「聽Youtube」的經驗,雖然沒有盯著螢幕,一樣享有看影片的感覺,可是一旦關掉螢幕畫面,就無法續聆聽,於是播客Podcast就這樣誕生、爆紅了。現在只要打開收聽APP,當紅頻道任你選,有買股票的指南、也有單純談天說地話南北的,跳脫既有傳統廣播的限制,只要有地方可以錄音,隨時隨地都能製作節目,而且聽眾隨選隨聽(對!就像MOD廣告說的隨選隨看),不受時間限制。


Podcast的錄音現場。(圖片來源: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臉書粉絲專頁)

對於新人類來說,他們的優勢就在這裡,並非完全創新,而是在既有的環境中提出問題!同時,更明顯的一點是,新人類在計畫事情上,都是衝勁十足,試了再說,經驗對他們來說並非如此重要,自身學習能力才是重點。好比今年爆紅的Podcast節目《台灣通勤第一平台》,兩位主持人都非廣播人出生,一位便當店老闆、一位自由撰稿人,沒有相關經驗,但卻可以用「閒聊」、「幹話」的方式讓每一集節目的內容豐富又有趣。

在一篇《今周刊》的訪問裡,主持人之一的李毅誠點出了節目爆紅的關鍵,他認為,在這個知識隨手可得的世界,輕鬆、簡單的原創內容,反而容易讓聽眾「聽懂」,就能站穩Podcast市場。一集集充滿笑聲與髒話的節目,卻能大受歡迎,換作是以前的環境,這種節目宗旨,以及進行方式,絕對是無法想像。

不過,也不要以為在充滿新人類的世界,就會拖垮商業行為。在第三章新人類的競爭策略裡提到,在產品過剩的年代,創造意義才是重點,而新人類的強項便在於創造意義,意義一有,賣點即出。想想,近年的許多募資活動之所以成功,不就是意義大於實用性?

若以市場行銷策略來看,世界的運作早已從生產導向轉為行銷導向,前者是以產品優先,大量製作販賣獲利,後者則是以顧客優先,分析出市場需要後,再製作出符合顧客需要的產品。但是在產品過剩的時代,市場行銷策略已經再進化至一個新的範疇了,即「媒體導向」!這種策略指的是,產品與目標客群都被生產與行銷之間的媒體與通路樣貌所制約,如果這項產品小,且難以配合媒體與通路的架構,就會陷入巨大劣勢;反之,如果一個大量生產且迎合多數大眾的產品,它同時也在市場行銷上投入巨額,讓產品登上媒體與通路,向四處大量銷售,就能產生強大優勢。但前提是,清楚知道自己產品的優劣,如此一來行銷才有意義。

回到新人類「本身」身上,在第六章關於新人類的職涯策略,更是建議所有產業裡的資深人資應該看看,看了也許你會更了解現在的求職者為何總是跟你想得不一樣。時代在走,彈性要有,對於新人類而言,他們先試再說,不行就跑,從別的角度再嘗試,人生的豐盈是否就取決於「逃跑」的巧妙與否。這一章清楚列出了許多現代職場上新舊人的意見分歧原因。

成為新人類這本書很新,提供了很多有趣的觀點,但並不表示舊人類一定就會被社會淘汰,舊人類的優秀邏輯思考依舊能是企業裡的必需,但了解新人類、認識新人類,可以讓組織裡的成員融合得更密切,創造出更符合現代趨勢的價值。如果你想成為跟得上時代潮流的搶手人才,強烈建議可以看看這本書,它將助你一臂之力,讓你在職場生涯裡,繼續「新」下去!

►相關書籍:行人《成為新人類:24個明日菁英的嶄新定義》,山口周、李璦祺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