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人生的餐桌風景:論家常菜的必要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貼近人生的餐桌風景:論家常菜的必要

貼近人生的餐桌風景:論家常菜的必要

攝影師:Karolina Grabowska,連結:Pexels

上次做食譜是什麼時候呢?至少是生小孩之前的事了,好像過了好久好久,久到忘記進棚拍菜真的會腳痠,但看稿子的時候,那些記憶卻很快都回來了。

想到做食譜之初,很像小兒識字一樣,認識食譜從用字開始學,譬如最常用的入水汆燙,是汆不是川(當然,難道燙個青菜要用一條川的力量?),又像是「雪裡蕻」常誤寫成「雪裡紅」(是否想到雪中紅),又譬如計量單位:一湯匙=一大匙=15CC;一茶匙=一小匙=5CC,最怕遇到適量和少許,對於不常下廚的人,不免生出幾許無語問蒼天之感。

那麼到底什麼是適量什麼是少許,我常會這樣問老師們,慢慢也有了心得。

少許大概就是種可有可無的東西,加了添風味,不加不影響,想加就加減加。沒加也不會怎樣喔。

適量呢?更像是味覺的權衡,一道混合了不同食材的料理本來就已經釋放出豐富的味道,最後調點鹽、胡椒是很個人的,先嘗一口再決定要加多少吧。烹調也許可以很科學,但味覺則處處私心。

做這本書則像是圓以前自己的想像,做一本有故事有深度,但不吊書袋的食譜書,一邊收著稿子,一面想著晚上要做什麼菜呢?看韓良憶老師信手捻來,有食材風土、有記憶、也有日常,寫烏魚子的身世,從日本的唐墨為起點,又一路追到了語源「風乾鹽漬魚卵」,原來三四千年前的腓尼基人就這樣做了。

她寫到底要稱「牛油」「黃油」還是「奶油」,想到我曾經因為現在買得到的商品都稱「奶油」,於是一個word取代就把「牛油」一律改成奶油,一度和作者爭執不下。

寫到空心菜,我看到一個小女孩的初次採買大冒險,穿過鐵軌從農家阿桑手上完成阿嬤的任務交辦,忙會許久,那菜的味道是「蒜頭醬油帶點沖鼻的香氣,拌著清香的草葉味,霎時襲向整個口腔」,那麼刺激而新奇的空心菜之味。

又其實最早看韓良憶老師的書是《羅西尼的音樂廚房》,總之,就是個土包子,嚮往一切布爾喬亞式的品味,看村上春樹的書,煮義大利麵,聽爵士樂就覺得莫名厲害。

然而,春去秋來,下廚也不再只是為了看起來厲害有品味,我等到了韓良憶老師的《好吃不過家常菜》,如她所說:「不論世事再怎麼出乎意料又不可測,盤中的一條魚始終是一條魚,料理檯上的一方豆腐不會變成一塊牛肉,在人心惶惶的時代,這有多麼令人安慰。」

也如文案說的「我食故我在。再難的日子也好,吃頓好的,一切都好。」

本文作者為今周刊副總編輯 鍾宜君

►相關書籍:今周刊《好吃不過家常菜》,韓良憶 著

今周刊-好吃部過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