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銀行 24 小時》:從 18 世紀的一天,看見現代央行演進的歷史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英格蘭銀行 24 小時》:從 18 世紀的一天,看見現代央行演進的歷史

《英格蘭銀行 24 小時》:從 18 世紀的一天,看見現代央行演進的歷史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銀行,是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財務機構。

從小時候存的第一筆錢、到長大後為了工作開戶,我們相信這個金融機構,願意讓看得到的錢變成帳面上的數字,也願意相信銀行能幫我們保管好它們,在需要的時候提領。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行為,背後需要多久的時間建立信任基礎?

《英格蘭銀行 24 小時》,正是一本以 18 世紀坐落在針線街上的金融機構為主題,從早晨開張到結束,讓讀者從過去銀行行員與民眾的日常一窺現代央行的歷史演變,看見英格蘭銀行如何建立起大眾的信任,最終演變成支撐國家經濟的關鍵力量。

▌從建築設計到人員管理

作者安妮.墨菲帶我們回到過去的倫敦,不僅僅只有描繪銀行工作的盛況而已。

從銀行的建築外觀到人員的工作分配及管理,一切都是建立起民眾信任的過程,書中描述它時尚而古典、外觀宏偉,甚至對於一些民眾來說:它讓人感到畏懼,也許就是這種明亮但莊嚴的形象,才讓人在初步接觸時,放心的把財務交到裡面的職員手上。

另一方面,這裡的銀行職員以自己的工作為榮,看似可以早下班的工作環境,讓員工有更多空間獲得更好的收入,但銀行工作的「謹慎」,也讓職員們的心理壓力與責任感倍增,書裡不乏這類關於「人」的描述,作者從過往的文獻資料中,也找出許多有趣的故事,例如在當時的工作環境中,較容易出現哪些可能的漏洞與風險,相比於現代銀行的電腦與保全設備,早期銀行在財務、文件、人力的管理上,似乎更困難且不容出錯。

每一個錯誤都有可能導致民眾對於銀行的公正形象有所質疑,而這對於金融機構來說是最致命的情境。

▌乘載著民眾集體信任的機構

有在關心社會時事的人,就會發現近日詐騙猖獗,有好幾次銀行行員機警發現上門的客戶遭騙,主動聯繫警方勸退民眾匯款。

18 世紀的英格蘭銀行也必須為了民眾的錢財把關,不過當年或許沒有透過社交 App 指揮匯款的詐騙集團,卻有不少宵小會埋伏在銀行外面,看準登門的民眾行竊,閱讀本書可看見當時的銀行機構如何與警察配合將小偷繩之以法。

另一方面,從紙幣發行以來,偽造及詐欺的問題也層出不窮,使得銀行需使用大量的驗證機制來追蹤錢財的流向,光是想到紙本文書作業,就讓人大傷腦筋。更別提銀行可能被「意外波及」的事件,如:遊行暴動,或者是失火。

書裡提到英格蘭銀行一樓無窗的設計,就是被暴動者無辜波打破窗戶,而堆放的大量重要文件若遇上「火災」更是會讓所有紀錄毀於一旦。

上述提到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在挑戰如何維護公眾對於銀行的信任。撇除日新月異的科技,銀行之於民眾,從古至今、在心理上也許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我們信任它能保管好我們辛苦攢下來的錢,甚至相信銀行能杜絕詐欺、降低風險。

「這不僅是一家普通的銀行,更是國家的偉大引擎。」  ── 亞當.斯密《國富論》

為什麼一間銀行最終能成為國家的命脈?本書除了介紹英格蘭銀行如何維護公正且賢德的形象,也描繪它如何創造市場:透過股票與公債的發行,讓早上甫一開門就門庭若市,資金的流動便可創造國家的財富,而成為推動齒輪運轉的引擎。它正如當今的央行,擁有偌大的權力、是國家經濟的基石,從為民眾守護財務為基礎、演變成守護公共信用的金融機構。


本文作者為 艾瑞克的廢話亂畫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博客來

►延伸閱讀:拾起被遺忘的聲音,追尋阿美族史詩:《Ina,太陽的城市》
►延伸閱讀:不論火箭還是青春,都是人生──都是我們曾經的「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