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集團層出不窮?專家揭露「3 大心理盲點」,避免落入投資陷阱!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詐騙集團層出不窮?專家揭露「3 大心理盲點」,避免落入投資陷阱!

詐騙集團層出不窮?專家揭露「3 大心理盲點」,避免落入投資陷阱!

圖片來源:ChatGPT 
飆股群組、加 Line 報明牌,詐騙手法每日都在推陳出新!避開這三大心理盲點,才能遠離投資陷阱,好好守住自己得來不易的財富!

你可能曾經心想:「那些會被詐騙的人一定是因為太貪心、太容易相信別人。」但真正會被騙走大錢的人,反而是些高學歷、高收入甚至非常聰明的人。像我就曾接觸幾位科技公司的高階主管、醫師或企業家,他們平常對於工作、投資都非常謹慎精明,一旦遇上詐騙一樣輕易上當,小則損失數十、數百萬元,多則上千萬元。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本來就存在一些特定的心理弱點與盲點,只要詐騙集團刻意操縱,即使是最聰明的人也可能掉入圈套。

接下來,我將具體點出常見三大心理盲點,並用真實案例分析,教你如何避免落入這些陷阱。

▌盲點一:人性本貪

貪心是負面詞彙嗎?或許很多人這樣認為,但誰不希望賺更多的錢、提早財務自由、渴望更好生活?其關鍵在於:何謂貪得有實力?

如果今天有人告訴你:「我這個投資方案一年就能翻倍,幾乎沒風險。」或許你感到興奮,但更應該先冷靜下來問自己:「我真的有能力辨別這個投資方案的真偽嗎?」、「我真的理解這個投資工具的運作方式、獲利邏輯,以及潛在風險嗎?」、「如果平台倒閉、人也跑了,我的錢該如何拿回?」、「我有查證過這個投資平台的地址、統一編號、資本額、公司成立時間,以及是否取得政府或金管會核准的相關金融證照?」

如果上述這些問題,有任何一個答案是「不確定」或「不清楚」,那麼就應該提高警覺停止投資行動,因為你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判斷這筆投資的真偽。真正的投資高手,從來不是因為他們敢衝、敢冒險,而是因為懂得控制風險,更知道如何辨別真偽。

記得有位在半導體業擔任高階經理人的學員,收入每年超過新台幣 500 萬元。他非常渴望透過投資快速增長財富,提早退休。正因他有強烈的企圖心,所以特別容易受到詐騙吸引。

有次,他透過朋友介紹參加一個私募投資聚會,對方聲稱投資商品每年保證至少 20% 以上的獲利,本金還有第三方擔保,絕對安全。他當時非常心動,卻沒有辨別真假的能力,也沒有做任何查證,單純認為:「朋友推薦的,應該可以信任。」結果便匆忙投入 200 萬元,最後損失慘重,投資平台和公司也人去樓空。

這個真實案例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道理:貪念本身不是錯誤,但要有能力去支持。換句話說:

  ✓ 如果希望賺年化20%的高報酬,必須有鑑別產品真偽與風險的能力。

  ✓ 如果想靠槓桿投資快速翻倍,必須懂得控制風險保護本金。

  ✓ 如果想獲取超過一般市場水準的利潤,更應徹底了解所投資的項目與背後的邏輯與風險。

總結來說貪心沒問題,但要確認自己擁有與之相匹配的實力與能力,否則就會淪為騙子眼中的肥羊。

▌盲點二:愈怕錯過愈容易被騙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

  ✓ 明明理性告訴自己:「這個投資感覺有點怪。」但看到身邊的人都在賺錢,就會忍不住想:「如果不投資是不是會錯過賺錢機會?」

  ✓ 明明知道自己不熟悉某投資標的,但看到社群媒體上熱烈討論、滿滿的獲利截圖,心裡開始焦慮:「如果這次沒跟上,那我豈不是賺不到?」

這種心理,就是行為經濟學的 FOMO

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看到別人正在享受某種機會或福利時,內心就會焦慮自己可能錯失同樣機會,進而做出一些非理性決定。這種心理現象幾乎是投資詐騙最愛利用的心理弱點。

尤其資訊傳播快速的現今,社群媒體每天充斥各種炫耀式獲利訊息,當你不斷被這些訊息轟炸,就算原本不想投資,也會忍不住想:「難道全世界只有我一個人沒賺到?」這種心態一旦出現就會非常危險,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冷靜的判斷。

▌盲點三:羊群效應

你一定有過這種經驗:走在路上突然看見一間餐廳門口排滿人龍,即使不餓,也可能好奇想排隊吃吃看。投資也是一樣道理。當你發現身邊的人紛紛投入某項投資,就會心想:「大家都投資了,應該不會錯吧?」這種「從眾心理」也就是「羊群效應」,正是詐騙集團常用的心理陷阱。

人多的地方不一定安全,群眾的決定也未必正確,尤其當大部分群眾都是騙子,都是刻意、精心安排的演員時,你更應該提高警覺,明辨真偽。


本文摘自 今周刊出版《 4 帳戶教你逆襲致富》 陳大仁.著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博客來

►延伸閱讀:想靠「包租代管」實現財富自由?理財醫生陳大仁:先釐清這 3 個盲點
►延伸閱讀:有錢人都這樣做?商學院教授教你──
3 個投資報酬率最高的「致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