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結合臺灣傳統民俗文化「百衲衣」,描繪親情與傳承的動人作品生活總有無常與遺憾,如何蒐集散落在時光長廊中「愛」的線索,拼縫成代代相傳的生命祝福?
我小時候有一床被子,據媽媽的說法我無論在哪裡睡覺都要帶著它,喝奶的時候要一隻手撫著它的某一角轉啊轉,被子的角落因此常破洞,媽媽補過很多次,但說什麼我都不願意換新被子;被子顏色因為東補一塊、西補一塊,媽媽都說它是我的彩虹小被被。
讀《縫衣福》的時候,想起了我的彩虹小被被,都還記得它的花色、大小和摸起來的觸感。
▌百衲衣──乘載著對小孩的滿滿祝福
《縫衣福》講述的是傳統百衲衣,就字面上來說,百衲衣是指縫縫補補、用許多不同的布縫製而成的衣服。
縫製百衲衣給小孩的寓意很深遠,在以前物資匱乏的時代,家中有新生兒出生通常都是鄉里鄰居之間一起幫忙養大的,誰有還能穿的嬰兒舊衣和用品就會捐出來給新生兒的人家,大家都出一點力節省花費,減輕父母的負擔。
在提供物品的同時,街坊鄰居會各給一塊布,拚拚湊湊縫製成嬰兒服,代表各自的祝福;同時也有一說為小孩穿著大家的祝福就像護身符一樣,消災解厄健康長大「好育飼」。
《縫衣福》從母親給作者陳素宜看過自己小時候的百衲衣開始,訴說著百衲衣上面每塊花布從哪裡來:隔壁打鐵人家的伯母、媽媽的手帕交、山裡教書的黃老師。媽媽看著作者小時候穿過的百衲衣,緩緩道來與每一戶人家的關係,當時還在讀中學的素宜急著出去玩,沒等媽媽說完就匆忙地出門了。
百衲衣不僅是街坊鄰居的祝福,亦是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的祝福。
素宜母親沒有親自為外孫穿上花花綠綠的百衲衣,但素宜懷孕後思思念念這件母親曾經提過、卻不知道收在哪裡的嬰兒服。還好,素宜父親記得老婆的交代,拿出了壓在箱底的百衲衣,叮嚀著即將為人母的素宜一定要把衣服收好,孫子週歲的時候就可以穿了。「這是他外婆給他的祝福,妳一定要幫妳媽媽轉達給他。」
▌那些沒說出口的愛與關懷
看著衣服上的花布,上一輩經歷這些年來早已人事已非,打鐵人家已不打鐵、老師已經退休。
感慨隨著年紀增長,新的一代即將出世,我們就是在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浪潮中長大與老去;母親的愛從不提及回報,鄰居長輩們的祝福跟著我們長大又老去,然後留給下一代。
作者在書中提及了後悔與惆悵。母親當年和她聊到百衲衣的時候,急忙著要出去玩,沒和媽媽說出謝謝和讚美媽媽縫製衣服的手藝,如今自己的孩子即將出世,才有想起當年媽媽與她話家常的場景,心中充滿後悔及感嘆。
▌一塊花布,一片心意
我們常說「睹物思人」,百衲衣除了蘊含眾人的祝福也是提醒人們彼此關係的緊密。
在物資缺乏的年代,一塊布就代表一片心意,穿在嬰幼兒身上,就明瞭這孩子得到深恩的祝福,祝福歷歷在目呈現在眼前,除了感激還多了一層聯繫。
現在社會少了這樣的傳統,嬰孩服裝又多又華麗,家戶收入經濟條件多數相對於以往更好了;孩子生得少,讓孩子穿舊衣服的經驗也少了。
只不過當我在讀《縫衣福》的時候,有一股深深的惆悵感,現在的我們除了孩子少了以外,人情世故也少了,傳統不見了,人與人的連結淡泊許多。會不會我們的下一代再也沒有看過穿過百衲衣,對上一輩人的記憶也消失如雲煙,感受不到自己出生時的喜氣洋洋和眾人祝福了呢?好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