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大塊文化
坂本龍一身邊總是有書。由書出發,被書感動。藉由書本,確立信念。寫下一段段關於人和書的珍貴回憶。
說到臺灣的侯孝賢,就像是日本的黑澤明般的存在。
我非常喜歡他的自傳式電影三部曲, 尤其是《童年往事》。歷史三部曲也是,其中《最好的時光》真是驚人。不過,我第一次看的侯孝賢作品,是直到現在也還是我最愛的《悲情城市》,因為是伴隨了國民黨大型鎮壓的臺灣傷痛史電影,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對電影中的歷史處理,在臺灣內部也有批判聲音。
侯孝賢比我大五歲。他在發生中國國民黨鎮壓臺灣人的二二八事件的一九四七年出生於中國的廣東省,一歲的時候,全家移居臺灣。
這種時間上的巧合,大概深深烙印在侯孝賢的身心吧。
▌ 地緣政治、歷史語言、社會組成,多元面向理解電影
我們經常把某一部作品單純看成好電影來欣賞,我不認為這件事本身是錯的,然而,如果只用這種觀點,大概無法理解侯孝賢和許多臺灣電影。
例如,出現在侯孝賢或是他的盟友楊德昌作品中的日式家屋。我當初看到只是心裡「喔」了一聲,並不特別明白其中深意。
不過當更理解臺灣近代史和日本關係很深,還有更之前和明、和清的關係,在地緣政治上的位置、歷史、語言、社會的構成時,就會看到電影的不同面向。
在和九州差不多大的島上, 越是理解這個多元又複雜地重疊交織的社會,對臺灣和臺灣人的愛就會越深沉。
話是這麼說, 我也不過是輕輕撫觸了最表層的邊緣而已‧‧‧‧‧‧。
▌ 長鏡頭、慢步調,專屬於「侯孝賢式」的電影風格
侯孝賢的電影風格毋須我多說,他的電影沒有說明、很多省略、常用長鏡頭、攝影機不太移動。
而我最喜歡的部分在於電影的步調極其緩慢。不僅不太發生事件,別說是事件了, 有時根本什麼都沒發生。
描寫歷史的時候,人們一般會陷入在時間軸上找切入點的思考方式,但侯孝賢不是在某個點上著力,而是直接地把被歷史操弄的人們的日常生活表現出來。
因為從人們的日常中能夠看到歷史。
父親去世,兄長被鎗殺,發生了許多的悲劇,即使如此, 家人們照常吃飯。留下來的祖父今天也還是吃著飯。
鏡頭越往後拉,主要人物和事件的焦點越模糊,映照出了日常,步調變得更慢,感覺像是起承轉合都消失了。
侯孝賢的重點放在描寫人類日常的時間流動,也就是中文裡的「時光」──這是多麼飽含深意的詞啊。
▌ 「台灣是什麼?」身為台灣人的自我認同!
我開始認真看電影是在一九六○年代中期,剛開始看的是高達和大島渚。
1959 年到 1960 年左右,在法國和日本都出現了對傳統電影界掀起叛逆大旗的「新浪潮」運動, 雖然日本和台灣同為亞洲國家,日本那時已經累積了相當深厚的電影製作成果。
到了一九八○年代初期,楊德昌在美國學電影以後回國,為台灣帶來新氣象,剌激了侯孝賢和年輕的電影人。他們開始拍攝不同以往的商業電影,被稱為「台灣新電影」。
因為在台灣拍攝電影的嚴峻與艱難、專業電影製作人才的稀少、狹隘的傳統,加上資金不足,以至於只好起用非專業演員等,實際上,那些所有現實的問題正造就出侯孝賢等人的新電影風格。
流淌在侯孝賢電影根柢中的,是探問身為台灣人的自我認同吧?也就是去問「台灣是什麼」的問題。
正因擁有複雜的民族組成、語言、根源,對於這個問題,每個台灣人的答案都不一樣吧。
在文學裡有「國民文學」的說法,也可以說侯孝賢電影是台灣的國民電影吧?侯孝賢持續追問著──「台灣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