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父母是未來的你,先檢視自己,才能《向上教養》!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今日的父母是未來的你,先檢視自己,才能《向上教養》!

今日的父母是未來的你,先檢視自己,才能《向上教養》!

圖片來源:canva圖庫
明明是為了父母好,為什麼每次溝通,都把雙方弄得傷痕累累?二十年心理治療經驗的臨床心理師,以愛、尊重和技巧和父母開啟有效溝通,讓家人的相處不留遺憾

「這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是否常聽到?

小時候,是父母跟你說的教誨,長大以後,卻是你對年邁父母的嘮叨?坊間有不少的書籍會介紹如何教養小孩,但隨著逐漸成形的高齡化社會,講求與父母溝通、建立關係的向上教養,卻鮮少被提起。

本書的作者何曉婷是一位臨床心理師,正是看見太多的個案,都受「為了對方好」的意圖所苦,因為無論怎麼替父母設想,他們就是不走往對自己最有益的方向。

《向上教養》是一本與長輩溝通的說明書,不過,在正式開始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了解父母,然後有足夠的耐心與信心。

把「為了對方好」的意圖,變成一條可行的路。

▌ 向上教養?先好好檢視自己!

作者對於向上教養的第一個重點,是先檢視自己。

首先,我們真的懂「變老」的感覺嗎?本書的諸多個案裡,氣急敗壞的子女納悶父母為什麼不出去走動要成天窩在家中。

但這真的是父母「主動」造成的結果嗎?書裡提到幾個有趣的實驗,讓年輕人模擬老化的感覺,事實是,才短短的體驗時間,生理上的困難就已經讓許多事情難以執行,更別提老化帶來的心理轉變,這也是子女在溝通前應顧慮而往往未顧慮到的部分。

「你來體會我們這裡的老人啊?可是我跟你講,你只能體會到我們的外表,卻沒有辦法體會到我們的身體與心靈。」

除了檢視自己是否真的了解「老化」帶來的影響。一方面,我們甚至可以從「誰需要被照顧」為出發點,檢視這段關係是否有改變的必要。

回歸「向上教養」的根本意義,不就是希望父母開心?也許在自我檢視時,做子女的更該理解的是:他們真的需要照顧嗎?還是我們以為的辛苦勞動,反而是他們心心念念維持的生活動力呢?

當然,這並非合理化將家裡的雜事、勞動移交給年邁的父母。而是了解這些行為對父母代表的意義,以及這些表面行爲下的動機。

▌ 向上教養是了解父母表現行為下的意涵

你真的了解你的父母嗎?你了解他們的成長背景、甚至他們的父母如何培養出你的父母嗎?向上教養的學問,是找到行為底下的動機。

就有如我們今天的性格也是來自從小的家庭教育,父母之所以變成今天的樣態,是來自歷時更久的習性養成。

因此,作者提醒我們千萬不能拔除父母的「根」。

事實上,每個人的「根」、塑造我們的核心價值都不該輕易地被否定。

想想看,要放棄習慣有多麼困難,更別提已經年邁的父母與他們相對固化的思考邏輯。

想要改變父母的兒女,絕對不能一廂情願地要求改變,而是了解彼此都需要空間,才能進一步溝通。

至於面對父母的行為表現,書中列舉許多類型的長輩,有些愛比較、有些看起來不願前進、甚至還有明明可以享清福卻自討苦吃的父母‧‧‧‧‧‧是否覺得這些描述很熟悉?你是否也曾感到不解?作者用心理學分析出以下原因,這些行為的原型,可能是「掌控」、「依附」、甚至是「自尊」的本性作祟‧‧‧‧‧‧

但這些事情,是我們腦內原始的性格,不但難以被抹除,隨著時間父母更傾向趨樂避凶,有時,他們及子女可能都未能立刻看出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這也是為什麼固守本來的狀態較能在逐漸衰老的遲暮年華,更容易感受到生理與心理的安定。

▌ 運用大腦科學,向上教養仍是一條可行但需要時間的路

《向上教養》一步步的拆解每一種父母,並給出許多臨床的案例描述,但最終,我們想要面對的,依舊是如何做到「向上教養」的秘訣。

然而,正如一切始於心理學與腦科學,要改變既有的思考迴路絕對不是一蹴可幾,書中一個很鮮明的例子,展示一個孝順得兒女,如何透過不斷地增強暗示、若有似無的提供資訊,說服年邁的父母開始愛上國內旅遊,這是一段漫長、且可能進展緩慢的過程。

但作者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氣餒,當決定要為父母盡一份心力時,一定要有耐心及信心。

有心相處,向上教養,永遠都來得及。


本文作者為 艾瑞克的廢話亂畫

►延伸閱讀:父母就是懶惰?何曉婷心理師:「我們清楚他們所面臨的限制嗎?」
►延伸閱讀:如何處理難以開口溝通的家人關係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