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位攀登專家、1 位山岳隨行紀錄,看見攀登者心裡的那座山!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2 位攀登專家、1 位山岳隨行紀錄,看見攀登者心裡的那座山!

2 位攀登專家、1 位山岳隨行紀錄,看見攀登者心裡的那座山!

圖片來源:canva圖庫
長達兩個月的冒險之旅,高峰冰河上的壯闊、恐懼與驚險,登不登頂的兩難抉擇,一切未知與已知的衝擊,當代登山文化與冒險價值的觀察反思,一一在雪羊的文字、影像中真誠再現。

《道拉吉里的風》是一本有意思的書,作者雪羊(本名:黃鈺翔)透過文字以及美麗如畫的照片,記錄張元植、呂忠翰(阿果)兩位來自台灣的登山專家,挑戰台灣首次自主攀登8,000公尺以上高山的創舉。

回想過去聽過、看過的高山新聞、讀物,總免不了跟山難有關,而這也讓未必是登山迷的讀者,在面對大山時,美其名是「敬畏」,事實卻是在選擇遠離、甚至在感官上與「山」保持距離,不聞不問。

如果你是為登山者,你會喜歡《道拉吉里的風》,如果你不是,那雪羊筆下的登山者以及道拉吉里的沿途風景和記實,可以拉近我們與山的距離,並體會攀登者的心情。

就算非登山愛好者,在看到書中幾段文字時,仍不時露出微笑,笑山上的人的「真」、笑與環境對抗的無奈和灑脫、笑兩位台灣登山者成功的喜悅以及失敗時的豁達:

「與其說登山者很真誠,倒不如說人的體能一旦瀕臨極限,連戴面具、演戲的能量都不剩了。

這時唯一拿得出來與人相處的,就只剩下本性。」

▌ 彷彿跟著他們一起踏上,寸步難行與空氣稀薄的道拉吉里

而作者提到兩位台灣登山專家的本性時讚不絕口:元植與阿果除了在乎自己的目標,更在乎雪羊的狀態、甚至是他們花錢雇用的雪巴嚮導是否有獲得合理的對待。

而閱讀本書,好像讀者也跟著踏上寸步難行、空氣稀薄的道拉吉里,隨著作者的文字漫想著假設有一天在相同處境的自己會是怎樣的心情?會不會願意一步步登上巔峰?會不會因為天候不佳無法登頂時放不下執著?

有趣的是,我身邊老一輩的在提到「登大山」時,總會認為,但閱讀本書,讀者會發現「不怕死」與「評估風險後行動」,還是有根本差別,張元植及阿果兩人的登山經驗,得以讓他們根據眼前的狀況做出最佳的評估。

其實,道拉吉里上的許多登山者,想必都有著相關經驗,而風險之所以會發生,一來是山上瞬息萬變的天氣總有萬一,另一方面,作者也給出了一句鏗鏘有力的答案:

撤退需要勇氣!

在《道拉吉里的風》中,我們不只看到登山者的專業,卻也不難看到他們的執著,書中提到有登山家不顧自身安危也想請雪巴嚮導安排登頂行程、阿果在已經達到7,800公尺,差200公尺就要達成目標時內心的掙扎(最後還是評估安全性後果斷放棄)

凡人如我們並不難理解「執著」,但閱讀本書,才真切地體會到登山者「為什麼執著」。

這些攀登者可能用了一生的時間、幾十萬美金的成本,就為了達成心目中的那座山峰,而今這座山就在眼前,放棄,怎麼會不需要勇氣?

▌ 是孤獨、是自處,登過心中的「那一座山」

不僅體會執著,我們也可以從張元植、阿果、雪羊的口吻以及登山的見聞中,了解到也許無論是登山者或者是我們心中,其實永遠都有一座「山」,攀登這座心中高峰的過程裡,有時有朋友相伴,彼此互相扶持、志同道合的走一段。

但多數的時候,這條路途是孤獨、是自處,作者在書中自白,有好幾段路,他自覺拖累了進度,也因為無法跟上兩位攀登大神的腳步而沮喪、氣餒。

但最終,無論眼前的風景多美、峰頂就在眼前,登山最終的目的,除了見證無人可及的歷史記錄,更重要的是「見自己」:

「冒險可以很偉大,也可以很平凡,走在傳統路上來趟突破自己的冒險,做沒做過的事,走沒走過的路。

無論是否能為他人、為世界帶來新意,但對願意冒險的人而言,他自己的內心世界,肯定一次又一次因冒險而擴大,生命也被一個又一個的小夢引領著前進。」

道拉吉里的風,這一趟遠程的目的,不僅是8,000公尺的無氧攀登、更是沿途的風景、沿路的體會,感謝作者、感謝張元植與呂忠翰,橘子關懷基金會的「大夢計劃 | 前進十四峰」,讓我們也能體會吹自道拉吉里的風。


本文作者為 艾瑞克的廢話亂畫

►延伸閱讀:海拔8,000米的沉痛質問!山岳作家雪羊:撤退是一種選擇的自由!
►延伸閱讀:你想要有限的取勝,還是無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