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圖庫
一部不斷圍繞這場演唱會的慢速攝影,藉由各種音樂人訪談,慢慢揭露出饒舌音樂在台灣「初」現的淵源,台北的MC HotDog、台南的大支、台中的林老師等等台灣各地饒舌團體與個人的種種故事,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得以看到這些饒舌歌手,如何一個字一個字、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地,把當時威權時代的最後殘餘敲碎,並在歌詞中建起了台灣人對新的自由世界的想像。
人們說現在的嘻哈囡仔是幸運的,這是個眾聲喧嘩的時代,有開放的社會氛圍,豐富的學習資源,可以在家宅錄、在網路發表,歌詞涉及的面向多元,也更趨近對自我的成長認同,對社會期待的反抗。
但人們也說,現在的嘻哈聽起來沒有那麼「生氣」了——這或許是好事,可以解讀成不公不義的事減少,沒有令人絕望的政治環境,讓創作者的注意力可以由群體轉向自身,由抵抗壓迫轉向自醒覺察。創作風格的轉變展現了新一代台饒創作者的關注核心變化,但也不禁令人好奇,以前的嘻哈仔們到底在氣什麼?
▌ 一群憤怒的台灣人
▲ 2009.09.27 ∣ 玖貳壹.八七勿忘傷痛 ∣ 全台饒舌藝人慈善義演
翻開《叛逆之韻》後,似乎解答了我對憤怒嘻哈仔的謎團。故事開場要回朔至2009年,一場由台饒校長大支所舉辦的饒舌音樂會〈玖貳壹.八七勿忘傷痛饒舌慈善義演〉。這場義演的舉辦,源於台灣人的共傷:莫拉克風災。滿帶情緒的嘻哈歌手們聚集,在當時或多或少賦予受災者與旁觀者力量,把對天災人禍、對政府的不滿置入音樂,寫入作品。
義演現場中,登台的多是一群約略成長於1970至1980年的饒舌創作者。放遠來看,這群人可能都有一些共同點:出生於解嚴時期前後,青春歲月歷經了中美斷交、經濟起飛後又蕭條、本土化運動等種種政經轉捩,於是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開展饒舌創作生涯。這是一群憤怒的台灣人,想克服台灣模糊地緣政治的地位,想以音樂作為政治參與的非典型工具,用來展現對制度、官僚的不公與反抗:Beat是盾,Flow是矛,每首作品都是武器。
▲ 臺灣本土樂團──拷秋勤〈官逼民反 Part.1〉
因緣際會之下,作者沈梅以學者身分走進了這場嘻哈義演,才發覺饒舌音樂在此,體現了台灣在後權威時代下所驅動的新社會運動。作為長居台灣的新住民,沈梅以其女性學者、美國白人的身份出現在嘻哈演出現場,顯得特立獨行,也因局外人的身份與觀點差異,能更客觀地從二二八事件、戒嚴解嚴、中美關係變化、莫拉克風災、太陽花學運⋯⋯等歷史和政治事件中讀出線索,並分析台灣饒舌創作者的敘事立場,將台饒文化放到更宏觀的角度詮釋。
這一投入,就歷時了12年(2009-2021),在深入觀察與訪談台灣的饒舌歌手,並對台灣饒舌樂的歷程演進與敘事創作進行研究後,他發現,島上的年輕人們,不單只是音樂創作者,更是透過創作展現立場的歷史敘事者、具反抗意識的文化生產者,以尖銳的創詞詰問時代,並將之視為己任。
▌ 誰伸出了饒富熱情的舌?
“臺灣在地對「Rap」有其不同的解釋:「嘻哈 」,是華語對「hip-hop」的翻譯;「饒舌」,華語的意思是「饒富熱情之舌」;以及「唸歌」,台語的意思是「有著敘事的歌謠」。”
在探究台饒發展歷程前,我們不得不先釐清幾個詞彙。
小小的島嶼上,大家對「Rap」一詞,竟然冒出了三種不同的解釋語言。三種解釋,無正統與否之分,卻展現了台灣饒舌發展的三種流派演變:受美式嘻哈影響而生的hip-hop、台灣本土的饒舌嘗試創作、地方音樂「唸歌」的延續。三種對嘻哈的解讀差異,更反映了臺灣在20世紀期間更迭的政治背景,與自由被限制的時空環境下,而生的應對創作方式。
沈梅發現了這樣的特點,也樂見這樣的分歧。在《叛逆之韻》中,饒舌一詞成為了概念性的範疇。與其刻意區分,不如讓創作者去賦予不同的意義,正如英文的Rap和Hip Hop通常作為同義詞出現,我們也可以在嘻哈中使用饒舌。
為了細細展現三種論述史,想得到、想不到的知名樂團與音樂人,都成了沈梅筆下的訪談對象,包含:嘻哈教父倪重華、搖滾歐吉桑朱頭皮、台饒校長大支、「學院派」始祖參劈的成員老莫和林老師、樂團拷秋勤、張睿銓⋯⋯等人。這些饒舌音樂人的作品中,有的刻意轉化饒舌形式,融入流行編曲中偷渡主流市場;有的因長期身處商業音樂產業的範圍之外,在逐漸開放的社會潮流下,大量使用台語創作,想挑戰當時霸權語言;有的直接無視流行與否,逕自發表所謂的「怪歌」,做出市場區隔,努力創造新條件,讓自己可以被聽見。
▲ 豬頭皮〈笑魁唸歌 Medley〉
回顧黑名單工作室、朱頭皮和其他由新台語歌運動發展饒舌音樂的人物的作品,至今還能發現濃濃的唸歌印記。這些印記具體展現在以台語創作,並刻意地保留了聲調的抑揚頓挫、充滿故事性的敘事歌詞,以及尖銳的時事評論。種種特性,讓饒舌擁有一種能力,能夠在不同時空環境下觸及不同接受程度的聽眾:有些聽眾直接受其原生環境影響,有些聽眾是聆聽的過程中被饒舌的力量打動,還有一些聽眾則是因為饒舌催化出的公民和政治行動,而參與其中。
這些作品被流傳下來,並成為某個時代的重要敘事性歌曲。
▲ 黑名單工作室〈民主阿草〉
▌ 多元的饒舌發展史
同樣以非主流音樂發展為題,《叛逆之韻》的落筆背景與熊一蘋《我們的搖滾樂》書中顯得極為相似,正因台灣在1930年代至1980年代經歷政權移交、戒嚴、解嚴的關鍵歷史發展,才有如此跌宕精彩的音樂發展歷程。
相較《我們的搖滾樂》以「西洋熱門音樂」開場,寫著搖滾樂如何在於台灣生根發展,又如何一再被戒嚴體制打斷的故事,《叛逆之韻》更著重於台饒的發展與文化意義——如何理解饒舌?如何聆聽用字遣詞間的巧妙?又為什麼饒舌歌手總要以音樂介入行動?而他們是如何擾動並延續饒舌文化的?書中透過大量訪談,交錯許多資深嘻哈音樂人的觀點,偶爾也讓背道而馳的論述並行,藉此刻意突顯一件事:我們其實可以用各種方法,去講述台灣的音樂發展,因為這些發展過程就是如此多元。
不只如此,《叛逆之韻》也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分析了熱狗、林強、蛋堡的韻與詞,更意想不到地,將華語主流音樂如:王力宏、周杰倫、陶喆,以及原民團體圖騰樂團的作品一併放入,成為「嘻哈」音樂展現上的比較對象。當然女性並未缺席,近代饒舌創作人葛仲珊、楊舒雅也被寫入,順著書的時序,漸進式的聽著一首一首被介紹與分析的歌,就像是讀歷史,同時卻自覺身在歷史。
▲ 楊舒雅〈華康少女體內份子〉
▌ 故事會繼續
當我們的情緒被饒舌樂擾動,跟著音樂的Flow擺頭的那刻,我們便和音樂人一同建構出了音樂場景,也等於接收了饒舌歌曲中所要訴說的故事。
台灣的嘻哈風格和意識形態上都不斷的在改變,每一代音樂人所展現的都不一樣。藉由聆聽、提煉這些充滿熱情且多變的故事,我們隨著每首歌曲切換,被分別帶入了相異又重疊的敘事之中,或許,現在的饒舌創作者不是不生氣,只是在音樂的詮釋上用的方式不一樣了,畢竟,社會上永遠不乏許多要說的故事,也永遠會有人接手說出來,而我們都將身在其中。
全文經 玉子燒酒螺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