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華爾街》由從眾行為心理學看股票跟風仔的決策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漫步華爾街》由從眾行為心理學看股票跟風仔的決策

《漫步華爾街》由從眾行為心理學看股票跟風仔的決策

Photo by Raquel García on Unsplash

一般來說,研究顯示群體決策往往勝過個人決策。正所謂「集思廣益」,如果分享更多資訊、考量各種觀點,資訊豐富的討論可以改善團體的決策過程。

在群眾行為的研究中,有一個公認存在的現象叫做「團體迷思」(group think),指的是團體中的人有時候會互相影響、彼此強化信念,導致集體誤信某一個不正確的觀點,還把它當成正確的觀點。毋庸置疑,在2000年初,群眾對網路科技的獲利潛力所做的過度樂觀預測,以及對新經濟股票的錯誤定價,都是從眾行為的病理表現。

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是率先研究團體行為如何導致錯誤決策的學者之一。在1950年代,阿希進行一項知名的實驗,受試者必須回答一個連小孩都會的簡單問題。他們首先會看到兩張畫有直線的卡片,如下圖所示。左邊的卡片有一條直線,受試者必須輪流回答,右邊卡片上的哪一條直線和左邊卡片上的直線等長。每場實驗都有7位受試者,他們必須回答一系列類似的問題。

開根好_漫步華爾街_天下文化
(圖片摘自網路

但是阿西在實驗中動了一個手腳,在某幾場實驗中,7位受試者中有6個人都是暗樁,他們故意挑選錯誤的答案,而且等他們回答完了,真正的受試者才有機會開口。結果令人震驚,真正的受試者大多會選擇錯誤的答案。阿希推測,即使受試者知道答案並不正確,卻礙於社會壓力而選擇錯誤的直線

在另一項研究中,社會心理學家找來一人站在街角,並請他抬頭注視天空60秒。他們注意到,街上有些行人會駐足,想知道那個人在看什麼,但是多數人都是直接走過。接著,心理學家找來5個人站在街角看天空,這次停下來看天空的行人增為4倍。當心理學家找來15個人站在街角看天空時,有近半數的路人都跟著駐足抬頭。看天空的人愈多,跟著抬頭看的行人也隨著增加。


(Photo by Lucas Davies on Unsplash

顯然,1999~2000年初的網路泡沫展現出典型的從眾範例,錯誤的投資判斷導致人們一味盲從。散戶認為新經濟股將賺進高額獲利,因而興奮不已,他們受到不理智的一窩蜂心態感染,高爾夫球球友、職場同事與牌友紛紛口耳相傳,這透露出強力的訊息,讓人相信網路的成長會創造巨大財富。於是,投資人開始買股票,就因為股價一路上揚,其他人都在賺錢,他們無視盈餘和股利成長等基本因素都證明,股價上揚並不合理。如同經濟歷史學家查爾斯.肯德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所言:

沒有什麼事情比看到朋友發財更能損害一個人的福祉和判斷力。

整個過程會被「正向的回饋循環」強化,第一波股價漲是鼓勵更多人買進,因此帶動更高的獲利,吸引愈來愈多人加入。這種現象就像與網路泡沫有關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最後,投資人再也找不到最後一個傻瓜。

註:以投資名義,給予高額回報誘使受害人投資,看似與一般的證券基金的模式並無區別,但在龐氏騙局中,投資的回報來自於後來加入的投資者,而非公司本身透過正當投資盈利,即「拆東牆補西牆」。透過不斷吸引新的投資者加入,以支付前期投資者的利息,初期通常在短時間內獲得回報以利於推行,再逐漸拉長給息時間。隨著更多人加入,資金逐漸入不敷出,直到騙局泡沫爆破時,後期的大量投資者便會蒙受金錢損失。早期的老鼠會即為龐氏騙局的變體。

行為財務學最重要的一個教訓就是,散戶一定要避免受到從眾行為擺布

你也參加了許多報明牌、討論現在要跟哪個類型股的群組嗎?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漫步華爾街》,教你識破基本面、技術面與各種花俏投資術語,綜合學界研究成果、投資界最新操作策略,自1973年出版至今,已暢銷45年,受國內外理財專家好評推薦:楊應超、謝孟恭(股癌)、柴鼠兄弟、安納金、綠角…。

►延伸閱讀:新的一年,培養你的「致富心態」吧!
►相關書籍:天下文化《漫步華爾街(新編增訂版):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墨基爾  著

開根好_漫步華爾街_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