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藉薩提爾覺察自己、以好奇對話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藉薩提爾覺察自己、以好奇對話

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藉薩提爾覺察自己、以好奇對話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薩提爾縱深對話:李崇建與學思達夥伴的提問與實踐》是一本對話形式的書,以一場線上對談的內容出發,再藉由標題一一強調出重點。閱讀中,我跟著這些老師們一來一往的對話,慢慢地將自己的狀況代入。其中,我最喜歡的概念是「好奇」,對他人的好奇,與對自己的好奇。

對孩子的好奇—透過接納來建立連結

當我們要求孩子該改正不良行為時,為何孩子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書中提到,腦神經科學的角度,「認知不能改變一個人的,只有體驗才能夠。」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當我們打算跟孩子談談他某個行為時,孩子其實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好,但是孩子的腦中已經形成了路徑。例如,爸媽開啟了關於這個行為的話題,孩子預測下一步會被指責,所以接下來爸媽的話,孩子都呈現一種「我不要聽!」的狀態,這是因為這個路徑已經實現了很多次。

而要打破這個既有慣性的解方,就是好奇接納

如果我們真心想理解孩子為何這樣做,可參考書中的提問方式去試著讀懂對方,例如「你為什麼想要打人呢?」「因為生氣嗎?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這麼生氣?」,但要避免已經帶有是非對錯的偽好奇,例如「你知道打人是不好的嗎?」

若好奇的提問是中性的,我們可能會接觸到孩子問題的核心,這時候會令孩子感到緊張,我們可以向他確認「這樣問會讓你不舒服嗎?」也許會因為過往的經驗,孩子會拒絕回答問題,這時我們得接納他的狀態。

書中較多的案例是老師們在教育現場一對多的狀況,跟家庭中的實際做法雖有差異,但對孩子好奇的「心意」是一樣的。提問不一定可以解決行為本身,但我們的目的是建立雙方(我們與孩子)的連結,我們對孩子展現好奇,表現了我們的在意,但又尊重孩子想要的距離,這不簡單,我想這就是父、母或是師長的愛。

對自己的好奇—透過覺察安頓自己

覺察,是觀察自己,可以幫助一個人重新看見過往事件的狀態,並且能影響未來的體驗。

書中建議大家每天可以進行五次覺察,也提供步驟幫助我們練習。
以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是訓練自己的前額葉,更快地讓自己恢復理性。我也試著練習覺察,在事件發生時,我想像自己是一個第三者,這種停頓甚至可以讓我意識到自己在生氣時怒氣正在上升的感覺;接著,我也能發現自己即將失去理智,有時我會停在這裡,不踏出臨界點,因此對他人爆炸的頻率會降低,但我也發現,有時我會放任自己失去理智。

所謂放任,是《被討厭的勇氣》中,對於憤怒的解釋—憤怒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一個粗糙的處理方式,我們自己選擇用憤怒來迫對方就範,就好像我放任自己失去理智時的,我心中會吶喊「我不要控制自己了!我要讓你也不好過!」於是,就朝著對方爆炸了。

雖然我還是有爆炸的時候,但這樣的練習也讓我了解到,情緒來的時候想怎麼做,都是我自己的選擇,實際上並沒有「因為太生氣所以忍不住做了某件事情」這種事,所以一旦做了,就是我的藉口。但我也可以採用別的做法來度過,好比,我們可以要求自己跟目前的情緒在一起五秒鐘「只要回應自己的感官,就是在回應過去傷痛的自我,能因此得到療癒」

我對薩提爾的了解,只來自於《薩提爾的親子對話》,以及朋友貼過的冰山圖,尚無法掌握薩提爾的核心概念,而像我一樣的薩提爾初心者,看《薩提爾縱深對話》是有一點吃力的,但這不妨礙我從中獲得領悟—對自己好奇、對他人好奇,其實就是展現出對自己、對他人純粹的關懷。

►延伸閱讀:先安頓自己的情緒,你也能與孩子「愛的對話」
►相關書籍:親子天下《薩提爾縱深對話》,李崇建、學思達團隊 著
►相關書籍:天下文化《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李儀婷 著

開根好_薩提爾縱深對話_李崇建_親子天下開根好_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_李儀婷_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