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算什麼?有特殊關係有 25%:《十信風暴》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18% 算什麼?有特殊關係有 25%:《十信風暴》

18% 算什麼?有特殊關係有 25%:《十信風暴》

封面繪圖:林媛婷(鏡傳媒提供)

盤根錯節糾纏的政商關係,酒醉金迷的奢華飲宴,雷厲風行同步徹查,動搖國本的金融弊案......乍看上述元素,不曉得讀者腦海中是否會浮現出日劇《半澤直樹》的畫面?
腐敗的銀行與高到不可思議的優惠利率實在太有帶入感,坐擁大把鈔票的金融機構果然是歷久不衰,所有一般平凡老百姓都厭惡的反派角色!

「十信案」開章,從風暴前的寧靜開始說起。
政治強人的病體與飄搖動盪的政權互相對照,彷彿隨時會倒下,而在倒下的前一刻,強人仍希望憑藉個人意志維持下去;一如戒嚴體制的鬆動瓦解之前,強人依舊運作指揮,企圖在江南案後,轉移美方與黨外的壓力,試圖使政治清明。事後看來,歷史終究無情,天不從人願,排定好的接班人中風,苦心安排反而使得台灣走上全新局面。

這段密室內的場景,便可一窺作者憑藉長年記者經驗淬鍊出的人物描繪功力。密室內強人性格一覽無遺,多聽少說,慎思明斷。只是身為讀者不免好奇,這麼多年來累積的膿腫弊案,當權者怎麼可能毫不知情?這是我的一個疑惑,或許也是密室內那位謹守命令行事的家臣院長心底不敢出口的質疑。舉世之下,政治強人的意志誰敢違抗?一旦越過他心底絕不可犯,軍商交結的底線,縱使十信蔡辰洲是身兼立法委員的巨商大賈,徹查逮捕也不過只是強人一句話,一念之間的輕巧。

十信風暴-臺北十信總社
原臺北十信總社,現為合作金庫城內分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看著金融檢察隊伍背後有當世最大的靠山,這段徹查過程著實高潮迭起!
兵分多路同步進行,自備影印紙張與碳粉,為了防堵各種可能的失誤,比對十信行員不久前還在高聲闊論尾牙以及各項福利,幾句簡單的對白便快速地呈現出腐敗的銀行積習與雷厲風行的強力徹查多麼使人震驚。雙方衝突攻防緊湊,詫異、搬救兵、撥電話救急、轉瞬間都與之前行禮如儀的制式檢查有著天壤之別,發生什麼差錯了?

畫面一轉,來到頂級飯店的權貴俱樂部,官商勾結其樂無窮,光是入門門檻所花費的金額,就足以買下當年興隆路上一間小宅,這樣的對比換算實在讓今日的讀者相當有感,錢與權之間的關係彷若連體兄弟般密不可分。除了透過房價與溫柔鄉消費的對比外,透過一般百姓最有感的所得稅問題,更讓讀者有切膚痛感,讓讀者直視不透明的內政體制竟藏了這麼多骯髒齷齪之事!

特別是銀行存款利率,看著今天的個位數的年利率,再看看引起諸多改革爭議的18%,在當時還算不了什麼,高官特權者甚至高達 25 %,利滾利之後幾乎是穩賺不賠的致富捷徑。

但這種特例豈能長久?
弊案隨著徹查爆發,滿城風雨。諷刺的說,歷史若能帶給人教訓、警示,往往是一般升斗小民的記憶更痛、更加深刻。在十信弊案上報,憂心的小老百姓在擠兌的過程中,一大批長者想起了三八年遷徙的歷史教訓,當政府喊出百分之百保證,也許代表在信心喊話後頭發生了真正的大問題!

最終,整起風暴事件的結局落在一個開放問句:首謀蔡辰洲是真死?還是假死逃亡海外呢?
小說中以一整頁的篇幅剖析,定調論斷。只是讀者不免心生懷疑,如此龐大金額的金融犯罪,幾乎手眼能通天的蔡辰洲,會如此輕易的病逝?之後的小章為這個問題更增添幾分趣味與八卦狗仔偷拍的既視感。

蔡辰洲身為整起風暴的始作俑者,一生風風火火最終落得此下場,似乎充滿著濃厚的警世教訓意味。風暴過後的餘緒,將這段距離並不太久遠前的歷史往事,銜接上今日時空。諸多人名、機構今天依舊建在,作者透過小說創作褒貶,操守自持者卻沒落淒涼、舞弊弄權者反而步步高昇,是黨國一體時代的積習,又或者是權力機制運作的必然?值得深思玩味。

十信風暴-十信弊案
十信案判決(圖片來源:台北地方檢察署網站)

當豐富的史料與歷史事件交錯於小說之中,這對於歷史小說這類作品來說是把雙面刃,使用得當足以讓讀者產生深厚的信賴感,相信一切皆有所本並非憑空杜撰;然而常見的情況是創作者貪圖史料珍稀不顧劇情全數倒入、塞進小說當中,變成滿滿枯燥的史料使人倍感乏味。

《十信風暴》的可觀之處,在於作者對史料運用和情節杜撰之間的比例拿捏得宜,詳細之處多在於精準描繪的時代風貌,比如說飲宴料理菜色、物價與房價的今昔對比、官場職稱與各機關單位的來龍去脈,甚至有些虛實難分的掌故,是史料或者是八卦秘辛爆料呢?端看讀者相信與否。

►相關書籍鏡文學《十信風暴》,王駿 著

鏡文學-十信風暴-王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