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我們能夠看見可愛又迷人的海洋生物在作者筆下活神活現,卻也能透過血淋淋的文字紀錄得知海洋正飽受無情的摧殘。
人類的生命的起源於海洋,而這個賦予我們生命力的泉源,如今卻面臨了一場深藏於海面底下的悲歌。
你可曾想像過我們的海洋環境是如何呢?是像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那樣,有著美麗的珊瑚與小丑魚悠游其中?還是一片充滿各式各樣垃圾的海底墳場?閱讀《海洋在哭》這本書時,我心中不時地湧現複雜的情緒,一絲絲的憂傷、震撼與慚愧在我腦海中隨著思考而五味雜陳。
我們生活在陸地上,海面底下的事情通常鮮為人知!當我們以為垃圾有做資源分類和丟進垃圾桶裡就萬無一失的同時,但事實上的情況,卻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加嚴重!
▌海洋的美麗與哀愁
本書作者透過親自潛入海洋的經歷,帶我們一窺海洋的美麗與哀愁,我們能夠看見可愛又迷人的海洋生物在作者筆下活神活現,卻也能透過血淋淋的文字紀錄得知海洋正飽受無情的摧殘。
我們的大海原本是湛藍澄澈、珊瑚斑斕、海洋物種豐富萬千的,然而,人類在地球歷史的脈絡上也才出現不過短短 30 萬年左右,卻隨著科技蓬勃發展,而使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尤其是方便的塑膠製品大舉入侵人類生活,使得海洋中充斥著塑膠垃圾與各種被分解的塑膠微粒,魚群們不分大小被廢棄的漁網纏繞致死,海龜誤食塑膠袋而斷送性命⋯⋯,人類在海洋資源面前,以掠奪和踐踏的姿態正在傷害我們共同居住的家園。
▌我們與海洋的距離
「你不可能愛你不了解的事物。」
作者在書中如是說道,閱讀於此,我頓時內心感觸良多!也許大海是一個對我們來說既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邊的存在!海洋原本該是生命的搖籃,如今卻成了生物的墳場。
台灣對於海洋的認知更是習慣以「海鮮文化」來親近海洋,當鄰國都在保育可愛的曼波魚時,我們觀光景點的餐廳卻在鼓吹大啖曼波魚,當世界各國都開始意識到愛護海洋資源才是永續經營的概念時,台灣卻仍有海洋漁業的業者非法使用底刺網捕魚,那些比一層樓還要高的底刺網成了海洋中的「死亡長城」,我不禁長嘆——
人類究竟可以為了自己的短視近利,把其他物種和自己逼迫到怎樣的境地呢?
台灣雖然號稱有 46 個海洋保護區,可是卻缺乏監督和管理,當有相關海洋保育人士提出異議和檢舉時,政府回應的態度卻經常令人感到痛心且憤恨不平!形同虛設的海洋保護區與漁業法,導致台灣的非法捕撈氾濫猖獗,廢棄漁網沉入海底,更雪上加霜的是每當暴雨過後,那些被雨水沖刷流入海洋的垃圾,都成了「看不見」的問題!
我想「死亡長城」的堆疊,恐怕是人類日復一日的冷漠與事不關己吧!
我們面對海洋、土地與萬物的態度,將是我們與生命連結的方式,如果這其中有愛的成分,那麼,捫心自問我們還能自我反省和好好去愛嗎?印地安酋長西雅圖曾說:「大地是我們的母親,大地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人若唾棄大地,就是唾棄自己⋯⋯若污穢了你的床鋪,你必然會在自己的汙穢中窒息。」如果這個地球上僅剩下人類這個物種,那麼,我想人類應該也將大限不遠,我們將在自己的悔恨與孤獨中死去。
說來諷刺,但關愛海洋,便是珍惜我們自己的生命!言盡於此,不禁覺得人類的出發點都顯得自私,如果這個地球變得不適合人類居住,我認為人類也將有一部份的責任。
《海洋在哭》這本書把海洋無聲的眼淚轉化成我們能讀懂的文字,作者不遺餘力的推廣海洋的美麗與知識,無非就是希望能夠建立起大眾對於海洋保育的認知與意識,這將會是人類改變的第一步!
▌選擇以後的幸福
這本書就像是一封寫給全人類的求救信,無論是鯊魚的哭喊,珊瑚的腐朽,甚至是那些以生命奉獻給海洋的垃圾打撈潛水員,都值得讓我們深思環境保育是否能從自身做起?
即使我尚未有機會潛入深海,但在日常中的微小習慣改變,例如:自備餐具和減少購買一次性包裝商品等,這些都能在日積月累下成為一種態度與力量。
我認為所謂的成熟應當是勇於承擔與自身相關的議題,並且能有前瞻遠見的眼光,把美好的事物世代相傳,我對書中的一句話相當有感:「畢業、就業不是只有賺錢,還包含著一種我們對於自己生活方式的選擇。」
我們選擇以什麼來交換我們未來想要擁有的幸福人生呢?
相傳台灣的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是台灣僅存一座能看見鯊魚的海域,這意味這那裡的海域生態鏈還相當完整,因為鯊魚是食物鏈中的頂級獵食者,有鯊魚的海域必須要有完整健康的食物鏈來支撐才行,當我透過本書得知這樣的訊息,不禁想起至今我仍尚未親眼目睹過澎湖南方四島的風采,真希望有天能親眼欣賞這樣壯麗的生命力。
雖然台灣的漁業資源已經相當枯竭,但是身為台灣的子民,我們必須守護我們自己的島嶼,我們得從我們的餐桌上做出取捨,從我們的日常行為中做出選擇。
海洋在哭也在笑,願我們都能從更深刻的理解中滋養出對環境由衷的關心,再從關心中付出行動的實踐,讓我們一起與海洋萬物共榮共存,願地球之美能生生不息,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