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待辦清單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每天像無頭蒼蠅般慌亂無章?今天的壓力來自於昨天的混亂,你需要建立「可視化」高效工作新思維!
在智慧型手機發明、LINE 出現以前,當時的上班族想必沒想過自己能隨時接收到來自老闆、同事、客戶的訊息,也沒想過自己會因此陷入 24 小時待命的窘境。但真正令人害怕的,是「便利」與「高效能」背後的陷阱,那就是工作看似永遠沒有做完的一天,全新的科技沒有解放我們的生活,反而變成了工作的奴隸‧‧‧‧‧‧
▌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中達到平衡
事實上,早在閱讀本書以前,坊間也有不少「秘訣」,教導讀者如何從有限的時間中解放出來,例如曾經流行的「子彈筆記術」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無論是西方的子彈筆記術還是東方的高效可視化工作術,他們的重點都在於:如何記錄下工作的內容。
就像健身的人會計算卡路里,要成功的將「工作瘦身」,就必須要記錄下來每日的工作,雖然這聽起來好像是廢話,但你相信嗎?
「記錄」其實是一件很反直覺的事情。
▌有效卻反直覺的「可視化記錄法」
已經忙到不可開交的讀者普遍會有一個想法:工作已經很忙了,怎麼會有時間去謄寫自己的工作項目以及待辦事項?
其實,這也是我在動筆真實記錄下每日工作量將它可視化以前的疑慮,但記錄的本身其實就是一種複習、是一種理清每日/每週工作量的一種可視化方式。
它額外的好處還有:免除未來會「想不起來」的壓力(當下都覺得是小事,但事後回想很廢腦)、增加準確率(記下來才不會記錯),而有鑒於數位器材的普及,作者也介紹了利用 APP 記錄以及手寫記錄的差異跟推薦的轉換方式,但無論哪一種,「記錄」是可視化不可或缺的行為。
除了單次快速記錄以外,將寫下來的項目設定截止日期(很重要,遙遙無期的任務會導致拖延)、預計會消耗的時間、工作細節等記錄下來後,再將之分門別類至不同的專案、分配至不同的時間點完成才是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也就是說,高效工作的秘訣在於:「別急著規劃你的事情屬於哪一類」以及「不要排斥反覆謄寫或移動任務至不同位置」,前者的重點在於先全盤了解接收到的任務、後者則是透過謄寫以及時間分配,我們就會看出哪些事情是真正緊急且重要,又有哪些事情屬於五分鐘就能完成、緊急卻不重要的「雜事」。
在有效記錄之後並分配工作後,讀者也能透過一些方式來驗證自己的工作分配以及控管是否有效。
其中一個方式,就是「關鍵鍊專案管理(Critical Chain Project Management)」,意指在每日的工作時間內加入緩衝時間(通常集中在午休前、下班前的時段),如果緩衝時間總是用完或不夠,那就表示在分配工作項目的時間預估上並不精準,你對於自己正在處理的工作不熟悉(但請留意!這不代表任務沒有「彈性」,而是預估跟實際執行差異過大)。
而始於記錄的可視化習慣,也會終於記錄後的優化,作者不僅建議每日的記錄、透過每日的回顧來製作更合理的時間表外,週計畫表、每週的回顧也可以幫助修正在執行項目上對焦。甚至,藉由記錄的方式,找出自己的「黃金時段」:在哪個時候的處理效率、時間利用的品質最好,這樣在面對更艱難的挑戰或重要的事項時,就能優先分配到黃金時段。
簡言之,「高效的可視化工作術」來自「有效的記錄」。
若真的不知道如何開始,就先都寫下來吧!畢竟要先有資料才能分析資料。
▌拿回職場與人生主導權的魔法
我發現,會分享自己的記錄法、筆記術的人,都有一些共通點,他們通常是「記錄的狂熱份子」:習慣透過各種記錄法,讓自己能從過去的軌跡中調整方向。
而作者本身的工作性質,使他不得不想出一些有效的專案管理法來加速自己的工作效能,但有些方式確實看起來也較適合他本人的背景,因此,我不會說書中的每一個秘訣都一體通用,但概念不變、使用的方法也能因客人需求做客製化的調整,而無論是哪一種記錄或筆記方式,因為都涉及到「未來專案的管理」,它們能改善的,往往不只是職場生活,還是人生的主導權。
本書的後半章節,教導讀者如何可視化自己的夢想藍圖以及規劃生涯的方向,實現真正的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我相信,在閱讀完這本《職場必修!高效可視化工作術》以後,只要能抓住一兩個重點、根據自己的需求去轉換及優化,它將有意想不到的效益。
過去,我們沒想過智慧型手機造成的是更多的工作量,未來,也許 AI 會解放大家的時間,或者造成更多、更瑣碎的工作項目,沒有人知道,但與其被動等待,不如現在就拿起筆記本和原子筆,運用可視化的筆記解救被工作淹沒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