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人生課題──《與媽祖同行》放下了有形的神,才能真正體會人生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人生課題──《與媽祖同行》放下了有形的神,才能真正體會人生

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人生課題──《與媽祖同行》放下了有形的神,才能真正體會人生

圖片來源:Chu's studio 朱朱藝術創作工作室 
因緣際會收到這本書的心得邀稿,如果只看書名《與媽祖同行》,會以為是探究宗教文化與遶境行旅的紀錄,這邊還請未拜讀過的人,不要因名而誤解,或因不同信仰而排拒,失去閱讀一本深刻紀實好書的機會。

談到「信仰」,有內心堅定的人,亦有拒而遠之的人,而我算是徘徊在中間的人吧。出身於佛教家庭,自小參加過讀經班、佛學營,每逢人生重大里程,也會到廟裡祈福求籤,甚至在出社會後,因身旁人推薦,參與了佛學課。然而在接觸越多人後,一如作者朱朱在書中所說:「進香路上也能窺見人生百態,自私與互惠都是人性。」

而我看到了人們對宗教狂熱的那一面,並以此為傲為生活準則,四處傳教佈道;甚有遇過以供奉之名行斂財之嫌,或希望藉由傳道佈施的過程積累福報,因而使我逐漸心生排拒,開始思考宗教信仰對生命帶來的意義。而遇見這本書,恰好也解開了我內心的癥結‧‧‧‧‧‧


▲ 漫步海中央.來源:Chu's studio朱朱藝術創作工作室


就如我們的遶境進香,西方也有朝聖之路
不論是什麼形式,其實歸根結底,都是人生的探尋。

以往低潮時,總會希望透過旅行轉換心情,彷彿出走就能找到答案;後來逐漸明白,其實不是地點的置換,而是一念之間的心境改變。

那些向外的追尋,最終是回歸向內的沉澱,如果以佛家的語言來說,便是「人本自具足」。

在行腳的過程,因為路途的艱苦與身體積累的疲憊,激發了內在的意志砥礪前行,也在相對純粹的目標下,專注在當下,與自我對話。我想,人在孤獨、脆弱時,或許更容易悟道。

因為這是直面內心的時刻,沒有外在的影響干擾,沒有他人的言語左右,只需要憑心自問。就像筆者所說:「在最餓、最累時,來自生命的溫度更加深刻,鏗鏘鮮明。」


▲ 《與媽祖同行》誠品西門店.新書分享會.來源:Chu's studio朱朱藝術創作工作室

以下想分享幾段書中精華,也是我推薦拜讀的原因——作者透過身體力行,將真切的感受刻畫成創作,集結所見所感悉數紀錄在此,很適合在面對生命的迷惘時,反覆翻閱咀嚼。

■ 香路上可比擬成一個小社會的縮影,是善與人性極大化的聚合,見微知著,更是警惕自己,不造成他人的困擾,再論行善積德,勇往直前。

仔細回想這段歷程,發現路並不是通到終點。正如每個人的人生疑問,不會因為一段旅行而得到幾個選項或是幾種解答,課本上教我們的,只是一種歷史偶然下所造成的結果,鑑往知來,從這些事件發展的規律及脈絡中,找尋引為借鏡的方向。

曾以為,在旅程中可以把一切交給媽祖,殊不知最終還是需要回歸到人本身。我開始懂得,走在人生的路上,只能依靠自己。一生的負載豈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盡。走過、痛過,會明白如何活得更好,人生無非在學習怎麼把路走好。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需要面對的課題,只有積極面對,走出一條路,才是活出自我的方式。想起曾經對未來茫茫前路徬徨的我,也求取了來自形而上的建議,而最終是在行動中,找到自己適合的一條路徑。

從一開始踏出舒適圈的旅行交遊,到後來長時間駐地創作,可以看見作者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與心境轉變。如書中所言,每個人的人生課題,有些人歸咎於神明的考驗,或是命運的安排,但她以「境隨心轉」去詮釋——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光靠想像、感受是不夠的,必須實際體驗;藉由身體力行與時間沉澱,在心的寧靜中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去尋找人生不是唯一的答案,最終在去去來來、起起落落中,找到自適自得的位置。

     
    ▲ 《與媽祖同行》內文翻拍P.197       ▲ 《與媽祖同行》內文翻拍P.199

迺境,繞有形的路,改變的卻是無形的心境
放下了有形的神,才能真正體會人生。

從「媽祖門」到「人生路」,媽祖教會朱朱的事,無關崇拜,而是慢慢去感受及實踐身為一個人的過程。透過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來進行生命實踐,藉由實地行旅,接觸到的人、所見所聞及身心感受,內化成感悟,常在讀到幾個片段時深有共感,也在閱讀中找到內心的解答。

▌ 即使徬徨無助,面對人生課題的終究是自己

信仰,可以是精神的依託,也可以是內心的慰藉,在徬徨無助的時候,祂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可以依靠,但面對課題的終究是自己,唯有不斷前行、淬鍊身心與意志,才會讓人生旅途的每一步,走得更踏實堅定。


全文經 Fifi Liu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起駕,回家》| 苦痛中可以看到的光
►延伸閱讀:「悲傷,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死亡與生命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