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The Guardian
藝術評論家馬丁.蓋福特以擔任模特兒的親身經歷,帶我們真實地看這位與潮流相逆,卻和時間並行的藝術家:盧西安.佛洛伊德,如何以直透心靈的敏銳洞察力與精神耐力創作藝術作品。
《藍圍巾的男人》是一本以文字見證著一幅畫作誕生的小說,同時本書也是藝術評論家馬丁.蓋福特擔任盧西安.佛洛伊德模特兒的日記。
馬丁.蓋福特在書中詳實記錄了盧西安.佛洛伊德作畫的現場,包含了當下的聲音、氣味、對話及光線等,那些充滿細節的所見所聞,讓讀者得以有機會窺探藝術家的創作世界,同時也超越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能夠讓讀者近距離的感受大師的創作過程!
▌透過閱讀走進作畫現場
閱讀本書的體驗絕對是另一種形式的藝術參與,因為感覺置身其中地聽著畫作誕生過程的故事,所以這幅〈藍圍巾的男人〉便有許多可看之處。
好比凝視著畫作中男人鼻下的陰影,尋找那款在書中被形容成「可愛的灰綠色」究竟揮灑於畫中何處?
藉由作者的文字與書中附上的畫作共舞,引領讀者認真欣賞一幅畫的切入視角,這對身為讀者的我也是很新鮮、有趣的閱讀體驗。
▌盧西安.佛洛伊德的藝術世界
「咦?佛洛伊德不是心理學家嗎?」起初提到佛洛伊德,我馬上聯想到那名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沒想到,原來,這位時代表性的偉大藝術家——盧西安.佛洛伊德竟是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孫子。
盧西安.佛洛伊德是一位影響力甚遠的肖像畫大師,他對於繪畫的熱愛簡直到了痴狂的程度,即便是 81 歲的高齡仍可以每天作畫 10 個小時左右,這無非是一場體力與心力結合的硬活,尤其是他對於一筆一畫的執著,彷彿傾注了畢生之力,這樣的熱忱實在令人敬佩不已!
盧西安.佛洛伊德的畫室醞釀出了一位畫家的真實個性,又或者說畫室本身呈現了他的生活軌跡,顏料四濺的畫室彷彿一幅巨大且立體的抽象畫,這是他與畫室的關係,緊密而誠實。
盧西安.佛洛伊德尤其喜愛在畫作中呈現出真實的元素,對於刻意營造的虛假感則興趣缺缺,這或許是他之所以會願意在「會動又難畫的生物」上還肯著墨這麼久的原因吧!
他認為藝術作品裡面一定要有真實的東西存在。
無論那個東西是肉眼實際可見的,還是藉由可見之物所傳達的情感,盧西安.佛洛伊德都深信所創作出的肖像能跨越時代的洪流,即便物換星移、滄海桑田,我們的情感依然能夠被已死去的人物肖像所觸動。
▌繪畫中的對話與生命力
作品往往是創作者的內在世界呈現,而像畫的真正主題也許在於畫家與創作對象之間的交流。
盧西安.佛洛伊德與他畫作中的模特兒通常是建立長期且緊密的關聯,透過與模特兒對話,以及觀察模特兒每日巧妙的不同,都會讓畫作更充滿生命力的流動。
本書中大量地描述了盧西安.佛洛伊德與馬丁.蓋福特的對話過程,這與我原先以為模特兒就是靜靜地待著、畫家就是埋頭苦幹地畫畫有很大的不同!
原來,透過對話讓作畫的現場更輕鬆自然,竟是呈現肖像畫靈魂的秘訣!
盧西安.佛洛伊德曾說:「當一件事與品質扯上關係時,也許用上一輩子的時間都不嫌多。」
雖然他總是喜愛同時創作多幅畫作,但投入每一幅畫作的當下,對他來說都是唯一,因為完全專注於當下,所以彷彿那幅嘔心瀝血的作品值得一花上一個世紀去雕琢。
最終〈藍圍巾的男人〉完成了兩部作品——版畫及油畫,這巧妙的部分是即使明明模特兒都是馬丁.蓋福特(本書作者),但兩幅畫卻呈現了截然不同的面貌!
說也神奇,同一個人的肖像竟會因為創作媒材或創作情境氛圍而產生不同的畫作氣質。
繪畫的過程是多變的,創作者與模特兒本身也存在著許多樣貌,有時開朗,有時嚴肅,這些有時連本人都沒意識到的樣子,就這樣通通被記錄在畫作之中。
本書的紀實寫作風格,讓我感到無論是文字還是繪畫創作皆是創作者與自己內心的對話,有時必須勇於犯錯,有時必須將一切捲土重來,透過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與全神貫注,我們得以感受到源源不絕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