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討厭你……的相反:談行為與情感之間的反向作用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我討厭你……的相反:談行為與情感之間的反向作用

我討厭你……的相反:談行為與情感之間的反向作用

攝影:Andrew Shiau;來源:Unsplash

一個處在青春期的男孩,明明喜歡一個女孩,但是他表現出來的不是對這個女孩說「我愛你」,而是通過攻擊這個女孩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對這個女孩愛的情感,例如說她是醜女,或是對女孩說我討厭妳。這種行為被稱作是「反向作用」。

反向作用,意思就是一個人的情感體驗和相應的行為是相反的。反向作用的產生,是因為一個人沒辦法感受到自己的情感,或者即使感受到了自己的情感,卻沒辦法正確表達,所以出現表達的與內心所想的完全相反的狀態。

潔癖,很可能是喜歡髒東西

潔癖,表面上看來是過分愛清潔和排斥髒東西,但是潛意識層面是喜歡髒東西。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一個人怎麼可能喜歡髒東西?

要回答這個問題,有一個訣竅:回歸對嬰兒的觀察和理解。如果一個嬰兒大小便了,父母不去管他,他可能會玩他的大小便,甚至嘗嘗自己的大小便。這說明了人性更深層的內容——我們與髒東西是可以和平共處的。

但是如果碰到有強迫傾向的父母,他們就可能會過於嚴厲地制止孩子跟大小便接觸。當孩子認同父母這樣的狀態後,就會顯得過度地愛清潔和排斥髒東西。這是典型的反向作用。

過度正向,隱藏的是敵意

工作中反向作用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一個職員對老闆過度尊敬,可能是反向作用。他內心可能對老闆非常反感,他害怕自己的反感冒出來,給自己造成一些現實的麻煩,所以他用過度尊敬的方式對待老闆。

我也是一個小機構的老闆,我幾乎有一種本能的感受:如果誰過度地對我客氣,我會想這個人可能會在我背後搞鬼,或者他用過度客氣隱藏對我的敵意。

工作中還有一種典型的反向作用:一個人在工作中過度負責任,很可能是為了掩蓋自己不負責任的形象。這樣的人可能長時間不犯錯誤,但是一旦犯錯誤,就可能是很大的錯誤。這個很大的錯誤實際上是他潛意識裡不負責任的一次性表達,即他把很多小的不負責任打成包,然後一次輸出,結果導致巨大的責任上的災難。

父母的責罵,也許是無法言說的愛

父母對孩子的責罵、憤怒或者毆打,實際上是在掩飾對孩子的愛。父母擔心這種愛會導致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邊界喪失,所以用憤怒來保持跟孩子的距離。

如果把這種現象濃縮成一句話就是,很多相反的東西,它們實際上都是同一回事,也可以說是異體同質,即表現不一樣,本質是相同的。過度表達的愛,實際上是在掩飾仇恨。憤怒,實際上是在掩飾自己與他人的親密,或者說,憤怒是一種沒辦法言說的愛。

自大背後是自卑,自卑背後是自大

一個人表現得非常自大,實際上可能是對他內心非常自卑的掩飾。同樣,一個人表現得非常自卑,實際上可能是在掩飾內心的自大。如果一個人內心不是如此自大,他就不需要如此多的自卑來掩飾。反過來也一樣,如果一個人內心不是非常自卑,他也不需要裝模作樣地表現得如此自大。

我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也許你配不上或者說沒資格如此自卑。很多人聽到這句話後,自卑的感覺會稍微少一點,甚至會馬上做一個讓自己覺得挺立起來的動作。這句話之所以有這種功效,原因就在於:我說「你配不上」這幾個字的時候,是針對「自卑」後面的「自大」說的,自大聽到後就會縮小一點,用來掩飾自大背後的自卑也就相應會縮小一點。

厭惡錢的人,骨子裡可能是最愛錢的

我們跟錢的關係,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關係之一。

這其中有很多與反向作用有關的防衛機制。比如那些一輩子都忙忙碌碌卻沒有錢的人,口口聲聲說「我不愛錢,錢太髒,錢太多對我來說沒有太大用途」,實際上這是反向作用。他們內心其實有強烈的對金錢或者物質的渴望,但是他們的人格不足以讓他們有效率地工作,並且賺到足夠滿足他們物質和精神需要的金錢。

對錢特別厭惡的那些人,他們骨子裡可能是最愛錢的。反過來也一樣,一個人如果把全部的情感和經歷都投入到賺錢上,有可能他需要的不是錢,而是愛。他是用一些現實的、可衡量的東西,去換一些他真正需要的東西。這是一種補償,而這種補償永遠都不可能真正有效,因為他一直都不會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過度獨立,其實是依賴

一個人格不太獨立的人,會對自己的邊界被侵犯過度敏感。你的簡單建議或者說沒有侵犯他個人邊界的行為,可能就會被認為冒犯了他的邊界。

比如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處在一種假性獨立的狀態。如果我們給他們什麼建議的話,他們會堅決拒絕。這是因為他們的人格還沒有足夠獨立,稍微被侵犯就可能讓他們人格崩潰。這時他們就表現出過度獨立的樣子,這實際上是反向作用。

這時候,他們的人格還處在比較脆弱的狀態,動不動就會說「你又侵犯了我的邊界,這件事情我要自己做主」。有一句話說「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人生我做主」,實際上越這樣強調的人,其內心對他人會有更多的依賴。

真正獨立健康的人格是什麼樣的呢?大概是那種無可無不可的狀態。也就是說:你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都不足以攻擊到我的獨立性和我的邊界,因為我的人格足夠強大。不過,這是非常理想化的一種狀態。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夠達到這種狀態。

但是,不管怎麼樣,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本文摘自沐光《適度防衛》,曾奇峰 著

►延伸閱讀:屬於「他們」的九大特質,幫你快速分辨「自戀型人格」
►延伸閱讀:我不是在逃避,我只是不想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