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九十五分,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考九十五分,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考九十五分,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攝影師:Jessica Lewis,連結:Pexels

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我們究竟想要教出什麼樣的孩子?是擁有艱深學科知識,卻失去學習動機、對學習冷漠的孩子?還是成績不見得理想,但樂在學習之中,並且能靠自學能力追上他人?

類似這種畫面我看得太多了。

前幾屆的一位女孩,好幾次在我耳邊訴說著她被罰跪的故事:「當時我們全家正開心吃著飯,媽媽隨口問了一句:『你今天數學考幾分?』我回答九十二分,媽媽就叫我去罰跪·····後來我跪到睡著,媽媽看了更生氣,又把我叫起來罵了一頓。」

「九十二分不是很高嗎?」我問。
「媽媽說每科不能低於九十五分。」女孩說。
「可是,那是書商編的黃色練習卷耶?配分很重,錯一題應用題就扣六分,這樣的配分很難考到九十五分。而且,我並沒有登記這些考卷的成績,那只是練習用,讓你們知道自己還不會的題型,好讓你們日後再次複習啊!」

今天的數學黃色練習卷,女孩粗心算錯三題,掉到八十八分。隨後的國語聽寫也考得不理想,她坐在座位上哭得像個淚人似的,好朋友怎麼安慰都沒有用。她嗚咽的說:「為什麼我的『瞬間』的『瞬』字不會寫?我明明會寫啊···。」說完她嚎啕大哭。

我只能在她的肩膀輕拍,給她一些力量。

我想起以前我也曾教過這樣的孩子,那女孩拿到考卷的當天,離家出走在外面遊盪,只因為怕被爸爸打而不敢回家。升國中後,因為成績一直無法達到爸爸的要求,最後重度憂鬱症發作,數次在學校眾人面前失控、崩潰。有回聚餐,我看著她手上滿滿的自殘傷疤,心都快碎了。

很多年後我才明白,不是孩子沒有面對爛分數的挫折忍耐力,而是他們畏懼回家後面對那冷酷的雙眼。

考九十五分,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究竟我們想教出為自己而讀書的孩子?還是想教出因恐懼而讀書的孩子呢?

有一陣子去研習分享時,我會談到前述那位自殘女孩的故事。經常說著,說著,我自己一陣哽咽,無法言語。

我明白,那是一種遺憾。

遺憾在她國小那兩年,我未能拼湊出那些行為背後的恐懼。遺憾我沒有勇氣向她的父母傳達我所感受到的女孩的痛苦。我也遺憾如此優秀的女孩,卻因為父母親錯誤的教養觀,幾乎摧毀其幸福的人生。

為此,現在當我去分享時,我總是更用力訴說著這些故事。我想傳達給現場的聽眾們,不要再用二十年前的舊思維,來逼迫孩子讀書了。而在面對班上的家長時,我變得更有勇氣和他們談論,什麼才是比較好的學習教養觀。同時,我也逐漸修正自己的教學模式,覺察孩子的情緒,看懂他們的困境,試著用更貼近需求的教學方式來帶領他們。

Hold住孩子的學習動機

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我們究竟想要教出什麼樣的孩子?是擁有艱深學科知識,卻失去學習動機、對學習冷漠的孩子?還是成績不見得理想,但樂在學習之中,並且能靠自學能力追上他人?

「內在動機」理論提醒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當孩子擁有高度的內在動機時,他就能夠被激發學習鬥志,學習變得主動而積極。反之,如果孩子是因為外在因素才被驅動學習,很快的他就會失去持續投入學習的意願。

因此,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讓孩子持續保有學習興趣,在順位上都應該優先於學習知識。至於如何啟動孩子的內在動機,簡單來說必須滿足人的三個關鍵心理需求:自主性、勝任感、關聯性

自主性,就是讓孩子有自我選擇權,當他能夠有權自己決定,或選擇他想要的選項時,內心會充滿愉悅與動力,也會更加投入於其中;勝任感,就是讓孩子在這過程中覺得自己很不錯、能夠勝任此項任務,因而得到愉悅的成就感;關聯性,則是滿足孩子想與人建立關係的需求、與他人產生關懷信任的連結,因而從中得到對他人具有貢獻的自我價值觀。當看到自己的需求與成長後,就會持續的投入其中。

對我而言,我最想傾全力呵護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他們對學習的熱情,所以我不只是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還有盡可能的讓孩子不再害怕學習,並且開始愛上學習。

因此,該怎麼教?該怎麼出作業?該如何評量?該如何訂正作業及考卷?甚至是該如何提升孩子的自學力?······這些問題都曾在我的心頭縈繞許久。

而這些解答,都不斷地圍繞著「我們究竟想教出什麼樣的孩子」這問題打轉。

開根好-老蘇老師-同理心-左上開根好-老蘇老師-同理心-右上

開根好-老蘇老師-同理心-左下開根好-老蘇老師-同理心-右下

本文摘錄自 親子天下《老蘇老師的同理心身教》蘇明進 著

►相關書籍:親子天下《老蘇老師的同理心身教》,蘇明進 著
►延伸閱讀:你家也有火爆青少年?──《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

開根好_老蘇老師的同理心身教_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