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當無聊又頑固的老頭啦,學習讓自己變有趣!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我不當無聊又頑固的老頭啦,學習讓自己變有趣!

我不當無聊又頑固的老頭啦,學習讓自己變有趣!

攝影:Abi Howard;來源:Unsplash

知識淵博的老年人不等於大智大慧的老年人

許多老年人在上了年紀後仍期許自己做個有智慧的人,因此勤於閱讀累積知識。日本長久以來都將知識淵博的人視為大智大慧,並且極力讚揚。實際上在媒體尚未發達的時代,因人生經驗豐富而知曉各種事情的老年人,就被奉為有智慧的「村中長老」。

這種風氣存留至今,因知識淵博而在電視台的益智節目上表現優異的演藝明星,也給人「有智慧」的印象。可惜時代變了,如今知識淵博的人再怎麼洋洋得意地展露「不為人知的知識」,對方只要用手上的智慧型手機搜索,瞬間就能查到更加詳盡的資訊。在這樣的時代,知識淵博已是一文不值。

就認知心理學來說,知識愈豐富不代表愈「聰明」,能夠活用知識加以推論才稱得上是聰明。換句話說,現代著重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將知識加工後產生新想法的加工能力。知識若是太匱乏,加工所得的想法也會受限,因此,知識淵博固然是好,但最重要的仍是加工知識的能力。總而言之,在益智節目上表現優異的高學歷搞笑藝人,如果真是「聰明」,應該懂得加工如此豐富的知識,創作出有趣的相聲橋段或喜劇吧。

若是希望自己上了年紀依然是個「聰明人」,舉個例子,看電視新聞時不要對解說內容照單全收,而是想想如何吐槽,說出與眾不同的見解。重點在於不要囫圇吞棗接收知識,而是養成習慣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偶爾找碴似的陳述自己的意見。

從前的老年人常在看電視時,左一句又一句地吐槽新聞主播或電視名嘴所說的話,最近倒是少見了。幾乎所有人都照單全收地點頭附和。不過,這樣只會成為談吐了無新意的人。

跳脫常識正是老年人的有趣之處

年紀愈大愈愛老生常談,但是說些了無新意的一般常識,並無法成為「有趣的老年人」。一般人往往認為有常識的、高風亮節的老年人才稱得上是「有品格的老年人」,但是對我來說,這僅僅是「平凡人」。

後面會再提到,我心目中能夠跳脫常識框架的老人家形象,便是藝人高田純次先生。高田先生曾在每日放送電視台的節目「情熱大陸」(2015年7月播出)中這麼說:

年紀大了最不該做的事情就是『教訓人』、『話當年』和『吹牛皮』。真可謂至理名言啊。

「聽老年人教訓人最無趣了。」年輕人之所以對此敬而遠之,主要是老年人總是叨念不言而喻的道理。同樣是教訓人,例如瀨戶內寂聽女士的說教內容便與其他人不一樣,所以會吸引人們聆聽。

上了年紀的意義在於能夠跳脫常識的框架。更進一步說,跳脫常識正是老年人的有趣之處。不過,這不代表要做一個不明事理的老年人。

對民間傳言與公認說法隨時保持質疑態度

「〇〇在書裡這樣寫。所以你的看法是錯的。」只以某種說法為根據,斷然認為除此之外的說法全是錯誤,這樣的行為實在荒謬。我大約從十年前起改變了閱讀方式。在此之前,我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尋找心中對於各種現象的正確答案。

舉例來說,我認為科胡特(Heinz Kohut)的精神分析比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更正確;行為經濟學比凱因斯等人的古典經濟學更正確。我就是想了解這些「正確答案」而學習。 不過,我最近不再追究何者才是正確答案,而是覺得「百家爭鳴」,開始接受大多數理論。

身為一名精神科醫師,比如發生重大事件,有時會有媒體想了解犯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物而要求我分析性格。提問者或許只希望我提出一個簡單明瞭的答案,「他就是這種人」,但是真正的專業人士至少能提供十種可能性。

精神科醫師在診療現場只給出一種答案,「你就是這樣的人」,對病患而言未免過於武斷。實際在心理諮商時,醫師會根據病患所說的話,思考十種「對方是什麼樣的人」的可能假設。接著在談話的過程中排除十種假設中「不可能」的選項,縮小假設的範圍。因此,一開始思考各種可能,更能做出適切的診療。對於一件事情能夠思考各種可能性、而不是武斷地認為「這才是正確」的人,顯得更有包容力。我並無意全盤否定諸如閱讀的輸入型學習方式。不論年紀多大,得知新的事物確實令人開心。但是,僅僅得到輸入的樂趣未免太可惜。

舉例來說,閱讀經濟類書籍時,不要只是滿懷感激地接受新知,不妨試著站在反駁的立場閱讀,「真的是照這個理論實行的嗎?」建議閱讀時以找碴的態度試圖駁倒作者比較好。作家百田尚樹先生與漫畫家小林善紀先生展現了自身極為偏激的主張,不時在社群網路服務(SNS)上引發諸多論戰。雖然我不一定認同他們的意見,但是我很欣賞他們的「戰鬥態度」。

對民間傳言與公認說法隨時保持質疑態度是很重要的。對於有疑問的事情,利用網路進行各項調查便能取得作戰資料。像這樣為了武裝自己的理論而採取輸入型學習法也不錯。


本書作者和田秀樹,擔任老年精神科醫師長達35年,診治超過6000名老年人,這個工作帶給他對「老年的理想姿態」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坦然認老、服老並不是認輸棄守,而是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還能做的事情,才能更從容不迫的面對老年生活。就讓我們一起聆聽精神科醫師對老年生活的體悟,學習成為一個有格調的高年級生吧!

本文摘自天下生活《高年級的理想姿態:資深精神科醫師也嚮往的老後人生》,和田秀樹 著

►延伸閱讀:時常突然忘記親友的名字,難道是阿茲海默症的前兆?—《一生都能好好記憶》
►延伸閱讀:在黑暗的河流上,我們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