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Amos Bar-Zeev on Unsplash
請停止無效努力,練習留白時間
忙碌的日常,緊湊的工作,總讓人不假思索的生活著。你誤以為自己很努力,所以拼命填滿時間,然後陷入不斷運轉,無法停下的忙碌中。
人類正處於訊息超載的沈重負荷狀態,一種無法維持思緒的恐慌籠罩著我們。現今的工作文化,似乎把忙碌、壓力和過勞視為一種榮譽的勳章,來彰顯我們多麼有成就又重要。一個準時下班又在工作時偷閒休息的人,怎麼可能與一個日復一日幾乎離不開工作的人一樣有效率?
諾貝爾獎得主伯特蘭·羅素說這只是癡人說夢:「人類文明中許多偉大的成就,都來自於懂得休息,享受閒暇時光。」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忘記休息的價值?因忙碌而自我感覺良好不過是一種假象,愈來愈多人心理、情緒出現問題,總是感到倦怠、無力、不快樂。如此汲汲營最終不過是為了效率與成效,但忙碌卻造成了反效果。透過休息來平衡忙碌生活,將自己從工作模式中切換出來,回到工作崗位時才能全心投入。
大部分的人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無法專注,工作時想著要是能休息一下有多好,休息時又掛念著工作上未完成的事項,於是就這樣卡在中間,既不能專心工作也無法好好休息。
改善工作品質的方式可能是加法,也可能是減法,效率這種事並不像數學一樣可以套用公式計算,全神貫注一小時的效率比用一半的專注度工作兩小時的效率高多了,尤其當你的工作需要創意與創造力時更是如此。
丟掉錯誤邏輯,擺脫焦慮無力
忙碌真的幫助你達到目標了嗎?人們常認為工作的相反就是休息,而忽略了「留白」的概念,留白時間並非空洞、游手好閒或鼓勵懶散。而是不帶壓力、沒有功利目的、有意識的分配時間,從中得到更多的靈感和啟發。
學習切換開關,保留暫停與更新的機會,回來做自己。當你瘋狂運轉卻心力交瘁、原地踏步,把留白當作一種生活方式,給自己一部分自由、一點稍稍喘息的空間,允許自己通過和長出新的生命,跟著心去感覺與行動。
2019年,國際衛生組織將「職業過勞」納入《國際疾病分類》中,壓力、焦慮、 失望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普遍,尤其是在千禧世代中更是常見。職業倦怠、被壓力擊倒,正在漸漸扼殺人們的創造力和削弱社會能量。
和日常的忙碌喧囂保持一些距離是必須的。即使我們能夠日復一日的全力投入工作,也不應該這麼做,生活中許多美好的經驗都來自於休息、自省、復甦。如果想要完成設立的目標──創作、領導團隊、產生影響力等,我們的身心靈需要在不間斷的壓力、消耗腦力與時間的工作中,得到喘息的空間。建立工作態度跟建立休息態度同要重要,除了專業的工作態度,還要有「休息態度」。
為了前進,有時你得停下來
深深地吸一口氣並憋氣。
繼續憋氣。
你可以憋氣多久呢?
三十秒?幾分鐘?不管答案為何,我們最終都需要再將這口氣吐出。
想像你的工作態度是吸氣(這樣比喻也沒錯,你的職業就像氧氣一樣重要),好的工作態度能幫助我們創造、執行、協調、管理、達成目標。待辦事項──吸氣;執行企劃──吸氣;實現腦中的想法──還是吸氣。人總不能永遠吸氣而不吐氣,吐氣正是你的休息態度,同樣重要且不可缺。
在網路時代,如果沒有募得幾百萬資金、沒日沒夜的工作以求生存,真的有辦法建立一間成功的公司嗎?我們一定得犧牲興趣和熱情,才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保有競爭力嗎?你會發現許多成功人士並不是以過勞和倦怠為代價來換取成就,而是因為「留白時間」大大提升了他們的工作品質。
好好休息,是未來保有競爭力的關鍵
為了做更多事而犧牲睡眠,最後卻因為精力與專注力不夠,反而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工作上的各種成果、難題、學習與思考,需要有時間來沈澱與醞釀,才會變成真正有用的東西。休息就是主動給自己這樣轉化吸收的時間,適當的休息,最後能夠累積的東西可能更多。
當你發現工作卡關,缺乏新想法的時候,起身離開工作,去散一趟長長的步,讓你的腳和思緒都能自由伸展吧。讓自己遠離干擾,帶著一支筆和一本筆記本,記下可能在這個平靜狀態下找上你的任何靈感。
不過上班族也不是想要出去散步就能出去,大量時間在辦公室工作時,或許可以試試轉換不同類型工作,來創造讓心情與大腦休息的效果。
休息不一定就是睡覺,也可以是能夠帶來新的精力、專注力的不同活動。不是所有人都適用同一套方法,畢竟休息是非常個人且主觀的。有些人透過獨處找到自己的自由時間,有些人則是透過與朋友相聚。有的人喜歡參加活動,但也有人在全然放鬆中找到能量。只要運用得好,甚至連工作都可以是休息的一種方式。
「工作態度」與「休息態度」,是一體兩面,工作與休息是生活的不同節奏,透過轉換場景的刺激,經由聚焦思考和發散思考的切換,用休息創造必要的留白,激發創意、產生解答,更有助於達成工作的目標。
以上的方法,你也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