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玉子燒酒螺
作為擁有海洋與飛魚文化的迷人小島,蘭嶼向來不乏被人書寫。從1902年鳥居龍藏的《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民族誌,到2010年,張瓊文以打工換宿小幫手的角度觀察,繪出了《蘭嶼下起芋頭雨》圖文作品,也有由蘭嶼年輕人們號召,自2015年起發行的地方刊物《952 VAZAY TAMO》,我們在各式以蘭嶼為題材的筆下,讀過人之島的萬千風情。今年甫出刊的《蘭嶼郵差》亦如,藉著簡偉駿的郵差角色,讓小島外的我們又有機會,換個全新視角深入蘭嶼的家家戶戶,更新近況。
每個被寄送的物件,都乘載著滿滿的故事
在這座距離台灣約一百公里外的島嶼,無論是到來或是離開的事物,都必須經歷過一段飄洋過海。當我們在兩地拿著信件或包裹走向郵局,郵戳蓋下的那刻,這趟旅程也隨之開啟。每個被寄送的物件,都乘載著滿滿的故事,這也是貫穿《蘭嶼郵差》一書中的主題,無論是簽收掛號的長者、寄送健保卡等著親友藥物補給的村民,以及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網拍取貨與詐騙經驗……,一則則溫馨趣味的故事與對話,都由此展開。
讀著書中大量幽默的「蘭嶼梗」註解,和居民們收件時脫口的單純對話都不禁會心一笑,但也看到了長者獨居、醫療物資缺乏的現實狀況。幸好這位郵差願意在職責範疇外多一層付出,讓村民們就算沒有信件包裹,也要攔下簡偉駿話家常,也讓長輩們願意喊著這位排灣族男性「我親愛的孩子」,互相關心著很久沒見面。比起郵差,他似乎更像村長、社工和大家的孩子,用心記著每張面孔除了門牌地址以外的資訊。
「在地人說在地話」的地方文學
相較於旅人視角的遊記,或以風景取材的雜誌文章,我更喜歡品味地方文學、地方刊物這種「在地人說在地話」的第一視角書寫,那往往成為了解在地風貌的一道鑰匙。在《蘭嶼郵差》的下半部,正是簡偉駿作為「蘭嶼女婿」蓋房子、殺飛魚、取材造舟,步步融入低調內斂的達悟文化生活點滴。作為以文化出發書寫的一隅,對照過去的出版作品,還能從書裡發掘更多現代達悟的祭儀與生活樣態。
我曾有幸獲得一段時間至蘭嶼打工換宿,深深明白郵局和郵差之於蘭嶼居民是多麼重要。島上唯一的郵局每日要消耗大量郵務包裹,面對聯外交通受限於海象與季風,或許信件資訊還能透過網路提早抵達,但等不到包裹的焦急與無奈,除了怨天還真的無處發洩。這些在都市意想不到的生活插曲,都是蘭嶼民生日常。
小結
前陣子起心動念寄了些東西到蘭嶼給朋友們,才發現寫地址好難,胡亂在信封上註記了很多細節,比如某某建築物對面,深怕郵差無法正確投遞。看完《蘭嶼郵差》便知道,那些擔心根本不需要,它們都會好好的被交付到收件人手上的,也許,還串起了又一次和村民話家常的靜好時光。
全文經 玉子燒酒螺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