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集資買地,打造臺灣的山貓森林!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他們集資買地,打造臺灣的山貓森林!

他們集資買地,打造臺灣的山貓森林!

(圖片來源:山貓森林粉絲頁)

臺灣的山貓森林

另外也有一群關心石虎的人,則是以集資購買保育棲地的方式希望為石虎和野生動物留下安定的家園,這個理想在土地昂貴的臺灣的確並不容易。在臺中文山社區大學教原生植物的吳金樹老師,眼見家鄉快速開發,大肚山上許多原生植物棲地都已遭到破壞,雖然想購地保護但熱絡的房產市場已經把地價炒作得太高,二〇〇四年正好得知苗栗有塊待售丘陵地,他決定自掏腰包買下,並且讓它慢慢荒化成為適合野生動植物生存的自然野地,從此開始了購地保育之路,同時一個更大的理想也在心中逐漸醞釀成形。

由於個人財力終究有限,二〇一四年他找了十多位志同道合的友人集資在苗栗買下兩塊廢耕丘陵地,希望能仿效日本龍貓森林保護生態的成功經驗,以石虎的俗名山貓命名為「山貓森林」,這群發起人也打趣自稱「山貓幫」,不是幫派而是「幫忙」山貓;大家都知道土地真的很貴,但現在不做將來更難,倒不只是錢的問題,而是必須在生態遭到破壞前擋下。經過紅外線相機監測,這片「荒地」一點也不荒,不但真的有石虎,還有山羌、白鼻心、穿山甲、食蟹獴、鼬獾、臺灣獼猴、食蛇龜、藍腹鷴等許多野生動物。幾年後他又貼上老本再加貸款獨資買下了「山貓森林獅潭園區」,買下這些森林除了保留生物棲地,也希望可以降低周邊土地遭到開發的可能性,對此吳金樹有個非常生動有趣的比喻:「相對於大自然,我們買下的土地只是一粒芝麻,但是芝麻多了也可以保護燒餅。」

二〇一九年九月山貓幫買下了原本建商預定開發為高爾夫球場的八處森林多筆土地編為十一號到十八號山貓森林,也決定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保護行動,以森林所在的南河國小北河分校為名擬定了「山貓森林北河園區計畫」透過網路社群粉絲頁傳播,開放給理念相同者認股但要經過審核,並且為了實踐公民參與精神還限制每人最高認股數,至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中「北河園區計畫」順利完成;吳金樹表示,山貓森林的重點並不只在於保育石虎或多少動物,而是希望能帶動人們關心並保護「臺灣的淺山生態系」,因此山貓幫成員也已經展開苗栗後龍海岸的生態保護計畫,未來將逐步擴及全臺灣。

目前加入山貓森林的社友愈來愈多,集合眾人之力已買下了七十六筆土地共十二萬四千多平方公尺,也正在進行面積更大的「山貓森林枋寮坑園區計畫」。每筆土地都有數十到上百人以「公同共有」且承諾不提出分割的方式登記成為所有權人,參與其中的朋友告訴我,這是在目前法規下最理想的方式:「雖然每個人都是地主,但是因為產權分散所以都無權作主,只有山貓和大自然才是這些土地真正的主人。」

早期山貓幫購地之後除了生態監測外原本都是儘量不介入,採取自然演替「無為而治」的策略,雖然大自然把自己經營得很好,但豐富的生態卻也引來了別有居心的盜獵、盜採者偷偷潛入,因此在山貓森林逐漸擴大也穩定發展後,團隊決定開放部份適當區域改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里山倡議」管理模式,成立了「山貓森林學校」,經常邀請專家指導在北河、枋寮坑兩處園區辦理限定人次的「森林日」生態教育活動如古道踏查、復育原生動植物、螢火蟲季、取材自然的傳統生活智慧學習⋯⋯等,除了嚇阻非法侵入者,也希望更多人能夠體驗到與大自然相處的快樂。

開根好_16歲的荒野課_蔚藍"
(圖片來自:蔚藍文化《十六歲的荒野課》)

目前山貓森林和林務局的「國土生態綠網」已有密切合作,也預定朝向成立基金會的目標發展,對於是否轉型為環境信託方式,吳金樹表示不排除任何可能,但臺灣到目前為止也只有「自然谷」一個信託案例,顯然政府和想要推動信託的公民團體都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至於未來,人總要退休交棒給下一代,除了按計畫完成階段性目標,將來甚至也不排除在適當條件下把所有土地捐給國有財產局成為保安林和「生態綠網」的一部份,關於這點所有成員及贊助者也都有共識。

回到簡單的初心

幫墾丁、綠島或淡水河陸蟹過馬路,標放調查紫斑蝶並協助牠們飛越危險的高速公路,讓大山背青蛙安全到溪裡繁殖,改善雞舍化解農民與石虎的衝突問題,或是集資為野生動植物買下自然棲地⋯⋯這些活動真正的重點並不在於有多少人次參與、留下了幾片土地、幫助了多少動物,或改善的比率如何,而是感動了多少人心。

孟子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雖然說的是政治,但這句話也同樣適用在生態保育上,完備的法律和良善的人心,都是守護環境重要的關鍵。雖然在追求經濟成長指數的大環境下,要推動環境保護和自然教育始終並不容易。記得在荒野保護協會成立之初,徐仁修老師說了一個「和尚蓋廟」的故事:老和尚想蓋廟,需要一百萬元,有個富人知道後願意獨捐一百萬。老和尚說:「謝謝!請你捐五十萬元就好,我希望另外有五十萬人捐一元,因為那代表了還有五十萬人知道並且支持這件事情。」涓滴成流,以至江海,自然教育需要的絕不只是組織和經費,還有人心,如果能力足夠,你當然可以是那五十萬元的支持者;而多數人和我一樣,我們也絕對可以成為那五十萬人的支持者,在各自的角落上努力著,也把握每一次機會引導人們在自然中找到自己。

每個人心裡其實都住著一個天真無邪、在大自然裡快樂玩耍的六歲孩子,只是在現代化、社會化、複雜化的生活裡漸漸隱沒了,即使今天人類演化進步之路再也難以回頭,如何尋回兒童般簡單的初心,仍是人與自然能否重新回到和諧關係最根本的關鍵。

人類並沒有能力「修復」受傷的自然,只要懂得適時退讓、減少複雜而過多的慾望,只要彼此留下足夠空間,大自然就能修復自己,讓人類賴以為生的地球回到健康狀態。

本文摘錄自蔚藍文化《十六歲的荒野課:在自然裡養成一顆溫柔的心》

►延伸閱讀:台灣秘境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二)
►相關書籍:蔚藍文化《十六歲的荒野課:在自然裡養成一顆溫柔的心》.彭友松 著

開根好_十六歲的荒野課_蔚藍

開根好_網站BN_夏天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