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人人都可能是加害者與被害者的犯罪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一場人人都可能是加害者與被害者的犯罪

一場人人都可能是加害者與被害者的犯罪

這幾年,台灣越來越常聽到無差別殺人的新聞,熱門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也以此主題為主軸,大眾都在探討,怎麼樣才能避免這樣的悲劇?社會能提早發現有這類傾向的人嗎?如果你也有相同疑問,想一起努力讓社會變得更好,《無恨意殺人法》是你必讀的書。

站在同一陣線的受害者與加害者

《無恨意殺人法》分為兩大條故事線,以辯護律師及警察的不同角度去描寫同一個故事,讓我們從中看見無差別殺人案中每個人的立場與困境。作者還安排一個諷刺的設定———幫兇手辯護的律師本身也是無差別殺人案的受害者家屬。加害者與被害者,原本應為對立的兩人,此時居然站在同一邊,看似矛盾,卻也讓受害者家屬身分的律師逐漸了解犯人的內心活動,以及過去的成長背景帶給他多大的影響。另外,本書也以許多簡單易懂的例子解釋法律常識,例如社會大眾常認為「免費的牢飯」的觀念其實不完全正確,大部分受刑人還是必須靠勞動換取生活必須品等,不完全由納稅人支付,反而是死刑犯因不被當成有生產力的人,才是花費全額稅金。以後看到這類說法可不要再被誤導囉!

儘管閱讀此書時會一直連想到社會真實案件,但對作者而言,這是本「社會派推理小說」,他希望讀者們抱著懷疑真假的心情讀完這本「虛構故事」,正因虛實相交,更能激發讀者主動閱讀真實資料的好奇心,因此,作者選擇令我出乎意料的故事結尾,乍看之下結局似乎跳脫前面的鋪陳,但細細品味後才驚覺,若我們持續對社會冷漠,那這個結尾是否意外真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幕後真兇。至於結局到底如何,交給讀者自己閱讀挖掘了。

社會就像是一張巨大的網子,由人們的互相關心與善意組成,我們之所以沒有走向叉路,是因為有朋友、家人、社會機構拉住我們。
但那些被社會遺忘的底層呢?當他們往下墜時,有人接住他們了嗎?當他們完全置身在安全網之外,誰能想像外表看似與普通人無異的他們,一旦再也無法承受無處宣洩的負面念頭時,便會選擇犯下無差別殺人案。
若最初我們都能多關心身邊周遭的人們,一個牽起一個,是不是就能擴張社會安全網,盡力去接住每個徬徨無力的靈魂,減少發生後面悲劇的可能?

我很感謝作者願意編寫以無差別殺人為主軸的小說,讓我們能夠跳脫單一角度去思考案件,透過閱讀相關書籍,讓社會大眾得到更多啟示,期望大家都能成為溫柔的人,一同編織安全網,盡力減少重蹈覆轍的悲劇。

►延伸閱讀:誰不喜歡梁朝偉──誰說《無父之城》只是懸疑小說
►延伸閱讀:《我們沒有祕密》擁有不能說的祕密,本身就是懲罰
►相關書籍:鏡文學《無恨意殺人法》.舟動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