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故事裡頭是人生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余生》:故事裡頭是人生

《余生》:故事裡頭是人生

攝影:Markus Krisetya;來源:Unsplash

微型小說這個詞聽起來別出心裁,但其實就是極短篇小說的意思,只是微型彷若有種將世界包入一顆圓球之感,像是讓人在掌中戲耍的感覺。我鮮少讀極短篇,這是難得接觸的一本,然而閱讀《余生》的過程稱不上愉快,甚至有時略感煩燥。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宛如落石堆積,最後堵住去路,讀完沒有痛快只有摀住口鼻無法好好吸氣的悶感,也沒什麼多了不起的高潮迭起。卻因用最簡短的篇幅描繪了人生百態,尤其是那些光怪陸離之事,而顯得真實。沒有神佛幽鬼卻有人間事,反倒讓人細絲極恐,一種日常中或許這種事情不斷上演的無奈感油然而生。我不會說我喜歡這本書,但也並非不值得一讀,只是讀到後來確實有些疲乏,比較缺少看下去的動力。

馬來西亞的風土民情距離遙遠,我是絲毫沒有概念的,對馬來西亞的認識停留在地理課本上,總聽朋友說起吉隆坡旅遊紀聞,卻未曾有機會到訪,希望總有踏上那片土地實際認識的一日。但單純就讀這本的感覺,書中社會給我的印象更接近中國社區,一如過去接觸的許多中國作家作品,不標示為馬來西亞作家創作,我確實是認不出來。不管是用字遣詞也好,構築出來的人物形象也好,也或許是我過去的刻板印象所造成,但確實因此較難在一些點上產生共鳴。不過作者非常善於勾勒場景,尤其是感官的描述,能讓你立刻進入場景中,彷若有氣味、有畫面也有聲。

本書分為四輯,為舊作加上部分新作集結而成,重新編選為四輯的分類標準我不大明白。總覺得這些零散的極短篇小說難以分類,七十一個故事是七十一個人生縮影,或許也可從中相互對照找出些關聯線索,但大體上是無關的,只是恰如書名所包裝的「微型」小說。

從片段字句中,作者精練地讓我們一同窺探某個人的人生。不論是寂寞將狗當作隱形室友的女子、因為一雙拖鞋與交往八年女友分手的男人、夾在妻子與母親中間的丈夫、行將就木的老人等人物,故事裡頭是人生,而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基本上沒有姓名,是「他」、「她」、「你」,因而具有強烈的代入感。

幾個印象較深的故事在閱讀完書後一段時間的現在仍記憶猶新。首篇的〈窗簾〉相當精采,甚至頗有幾分馬奎斯《我只是來借個電話》那樣的荒謬,窗簾怎就成了一場惡夢呢?《余生》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多數故事都沒有一個結局,在最高潮的時刻戛然而止,但或許這就是許多生命的表徵,高低起伏固然有,但多數時刻沒有個明確的拍點告訴你,啊現在正是那個至高巔峰。

〈死了一個理髮師〉也讓我難以忘記,對於近年來總是到連鎖快剪處理一頭亂髮的我來說很特別,作者鋪陳描寫腳色與理髮師透過鏡子互動的過程,有個人那樣慎重定時打理你的頭髮,在失去那刻悵然若失,似乎這座城市少了一個你認識的人以及認識你的人,相當有趣。〈明信片〉這篇總感覺可以翻拍成長篇電影,時空交錯的題材總是不褪流行的,喜歡最後以「啊,那是今天」收尾,有種恰如其分得剛好感,一如那張明信片送達的剛剛好。

全文經 蒔花 授權轉載

►相關書籍:寶瓶文化《余生:黎紫書微型小說自選集》,黎紫書 著
►延伸閱讀:《那些少女沒有抵達》:願我們都能依著光的方向,跳脫被安排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