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不失常、怯場!把握每次致勝舞台!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關鍵時刻不失常、怯場!把握每次致勝舞台!

關鍵時刻不失常、怯場!把握每次致勝舞台!

攝影:Braden Collum;來源:Unsplash

臨場焦慮可能搞砸展現才華
與辛苦成果的大好機會。
本書是不可或缺的使用指南,
確保你站在舞台中央時
能充分發揮實力,
無論攝影機是否在運轉!

──凱蒂‧庫瑞克(Katie Couric),美國知名主播

 

一上場就吸睛,已是必備的能力

本書的主旨是:介紹正式上場前的那些重要時刻應該要做些什麼。

真正重要的個人評價,端看有沒有能力在關鍵時刻交出一次精彩的表現。許多人可以從更好的臨場例行程序獲益;隨著工作性質改變,現在許多專業人士的成敗,較少取決於重複性的日常任務,而是基於少數的評鑑時刻。執行計畫更關鍵的是第一印象,然後是最終結果呈現

該冷靜下來還是興奮起來?

布魯克斯─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助理教授─曾做過一個研究,關於「執行任務前表示『興奮』的人,表現明顯優於說會緊張、冷靜或被告知要盡量保持冷靜的人」。「一般人總是會非常直覺地認為,壓力大的情境下要努力保持冷靜。」布魯克斯說,「我們老是這樣聽說,大家拚命地說『冷靜』,要不就是說『別焦慮』。但難就難在似乎很難找出策略來真正做到。」

布魯克斯的研究所描述的歷程,心理學稱為「再評估」(reappraisal),形容一個人如何重新評定一個可能誘發情緒的場面,以改變情緒的影響。

在一個完美的世界裡,或許有可能將緊張感「再評估」為不激動、冷淡平靜。但布魯克斯認為在現實世界裡,那樣的跳躍太大了。她說:「這個論點認為,焦慮和興奮其實非常、非常接近,但焦慮和冷靜實在差異太大。」與其一心想著冷靜,比較聰明的策略是設法讓自己從緊張調整為興奮,這種心理轉變比較細微,但做得到。

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教授傑瑞米‧傑米森(Jeremy Jamieson)曾進行一系列的「再評估」研究,許多都是檢視學生如何應用在考試上。實驗之後,他和同事總結:「一般人對自身/內在狀態的評估是靈活且有彈性的,而且詮釋內在狀態的方法,對情緒、生理行為而言,可能將有深遠的影響。

對於臨場之際極度焦躁緊張的人,這個「再評估」研究的啟示很清楚:無論別人告訴你什麼,都不必執著於冷靜下來;而是要告訴自己,手心冒汗及心跳加速都是正面跡象,因為那意味著興奮。你有幸身在這裡,並有這個機會證明自己的優秀。

上場前儀式能增加成功機率?

過去30年來,運動心理學家進行過數十項研究,結論顯示,在運動員競賽中,通常始終如一地執行一套例行程序的人,比沒有任何例行程序地人,表現得更好

沒有人曉得有紀律的程序,為什麼能幫助運動員成功;若將這些事項,當成一種儀式或許更恰當──也就是,每次都以同樣方式做的事。

「穩定可靠的例行程序,會給人的心理能量養成一種習慣狀態,有助擊敗情緒的支配。」知名部落格作家梅森‧柯瑞(Mason Currey)寫道,他在《創作者的日常生活》(Daily Rituals)一書中蒐羅了偉大作家與思想家的每日作息清單。

還有一種關於運動員的賽前行為:「迷信」。迷信和儀式的界線十分模糊──「當特定行為被賦予特殊的神奇意義,例行程序就成了迷信。」

迷信不只限於表演或展示者本身,助陣的觀眾也可能是迷信的服膺者。比方2013年百威啤酒「如果這樣沒用,才奇怪(It’s only weird if it doesn’t work)」系列廣告。就是關於美式足球球迷觀看比賽時的種種花招。


*百威啤酒廣告(It’s only weird if it doesn’t work)

當然,儀式和迷信也有缺點。如果推演到極端,過度死板地堅持,那可能是精神出狀況的跡象,比如強迫症。另一方面,有合理證據證明,進行一套例行性的上場舉動,不管是不是儀式、迷信,確實可促使臨場表現梗好。因此,思考哪些儀式可歸入自己的暖身例行程序時,別忘了百威啤酒廣告末尾那句睿智標語:如果這樣沒用,才奇怪。

本文摘自今周刊《致勝心態:每次上場,都是最佳表現!關鍵時刻不失常、不怯場的7個科學實證法則》, 丹尼爾.麥金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