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gasick 2013年在台北開業,不定時舉行刊物出版,更每月舉辦一檔展覽。創店搭檔黃廷玉與黃鴻硯,分別從事書店工作;擔任筆譯人員、應出版社之邀撰寫日本另類漫畫相關評論或解說。下列問題,將針對柘植義春選集與兩位的想法提問;與Mangasick創店搭檔黃廷玉與黃鴻硯,就「他們眼中的柘植義春」,一同暢談。
以下問題,開根好提問、回答標註紫色,Mangasick搭檔黃廷玉為「老B」,黃鴻硯為「黃尖」。
讀柘植義春作品的時候,在一片毀滅與淒涼中,有一種令人感到反差的「安心感」。「安心感」是從《貧困旅行記》中夏目房之介的解說中得來。更具體的個人說明,是「明明是貧困與邊緣,卻令人感到真切的共感,填滿了心房。」請問老B和黃尖針對柘植義春的這部分描寫,有什麼看法呢?
老B:
我可能不見得有安心感,大概會覺得惆悵。我現在漸漸步入中年了,義春描繪的那些劇情──職涯遭到中斷、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做,對我來說是有點恐怖的狀況。
可是我認為,他把這些貧困挫敗用他的筆觸詮釋成變得很美的漫畫;如果我自己處在那個當下,會覺得很痛苦,可是我讀他的作品的時候,覺得很美也很有韻味。
其實這就是藝術家如何去轉換他的作品和題材,進而呈現給讀者。義春最終從這些人物的處境當中表達的,並不是醜惡,也不是自適安然,而是以一種很美的方式,描述出「不是所有人都要追求幸福快樂的人生」。
當然不是說義春作品裡面的腳色都過著最好的人生,可是至少,我覺得他是用一種很美的筆法去描繪出那種哀愁,這就是義春的漫畫。
黃尖:
我讀了一些相關的其他資料,覺得大家一看到私漫畫,就會覺得是在講自己的事、寫自己的散文。但是與這個想法相對,柘植義春很冷靜地在思考他作品的結構:就算他用的全都是他身上掉下來的東西;頭髮啊甚至汙垢,即便這些都出自於他,但他其實都是有「我正在做作品」的預設。
所以我覺得,作為讀者,讀到它們的情緒,會被牽引進去,可是又會非常清醒,不會栽進去。義春不是用第一人稱在一直發出痛苦的吶喊,甚至因而把人拉到同樣的情緒裡一同呻吟;他知道他想要傳達什麼,也讓讀的人知道他想要講什麼。因此他講的貧困與邊緣對我來說,就算撇除我個人的身心相關部分,我覺得閱讀起來是很舒服的:他藉由這些材料把自己的事情講得很清楚,但是又不至於過度影響讀者。
在其他關於兩位的相關訪談中,也有提到關於「私小說/漫畫」的處理;請問您們可以再說說,柘植義春老師在這部分,有什麼獨到之處嗎?
黃尖:
他非常有「作品化」的自覺,就算這些東西都來自他身上,但他身上就只是「源頭」。這些東西都經過轉化和組裝,所以就變得有一定的虛構性。認真說起來,他想要讀者去經歷的,反而是這些虛構。比方說〈無能之人〉的最後一幕,他就有表示過:「啊!這篇我就是想要催淚啦。」
他是非常清醒的,不是一直在寫自己的日記,說著「啊我很痛苦」然後講一千遍、一萬遍,從而讓它變得具體。
我覺得這種做法不是不好,只是義春不是這樣子,他是非常清醒並有特意安排的,我想是因為如此,才讓他如此寡作又痛苦。
假設他身上有瓦斯,他並不是一股腦地把氣體傾吐出來吧?
黃尖:對,他並不是把自己完全掏出來,進而形成作品中的衝突性。
大塊文化《柘植義春漫畫集:無能之人》,柘植義春 著
雖然種類同樣是私小說創作,柘植義春卻拉得很遠地在看待他創作的事物呢。
剛剛在討論裡提到,即使是落髮汙垢,義春老師都以作品化、或有意識的距離感在操作,但是如果了解柘植義春的背景,新作中〈賣石記〉和〈無能之人〉這兩個篇章,和他自己的距離超級超級近。
請問您覺得這兩篇故事想傳達給誰?是想對自己說話,或是對怎樣的人說呢?
黃尖:
可能我會想的是,他確實有審視自己的內在,但當他從自己當下的生活經歷著眼進去之後,他並不是想著:「好!我要從『我』開始」;他是思考著:「我是『這種人』,『我要畫這種人』,這種人是『什麼人』?是『無能之人』,也就是說『我自己』。」這樣次第地去推導。
這就是他把自己完全升高、普遍性的過程。
他把「自己」跟「普遍性」並列,於是不管你是不是小人物、不管你有沒有作過賣石頭這麼誇張的事,我覺得他不是把那種生活狀態,去作一個……
不是去做一個尋常的工作類別描述?而是主人公為了要生活,可能會找到比較特殊的工作類型嗎?
黃尖:
對。與其說是類型,應該說,你做這種事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我到底在做什麼」的荒謬感,所以這個荒謬感本身也可能是通同的。
你在做什麼工作本身,也許不是那麼重要,並不一定要是像「賣石頭」那麼偏門的東西,有可能因為工作性質或內容的重複,漸漸就會讓你感到無目的性,進而讓你產生一模一樣的荒謬感。
我覺得柘植義春厲害的地方在於:「看起來像在講自己。」很多人活著基本上就是這麼做:你和老婆相處的時候,老婆不只會稱讚你,還會兇你、罵你,說你是廢物,後來也跟你和好。
遠遠去看,這些生活的悲劇性很好笑;柘植義春成功的混和悲喜交加的生活感。我讀起來的感覺是,他真的有看穿生活是什麼;很多人活著的感覺就是這樣。
有的,我有同感。在更早之前出版的合集有一篇〈紅花〉,就讓我讀起來非常感動。我想真的要很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才有辦法在文字和話語都最少的情況下,把感情明白且濃烈地傳達出來。〈紅花〉最後,男孩揹著女孩從山下跑下來的那幕,真的是很漂亮的畫面。
柘植義春的每個場景都有劇情性,我不會覺得很難讀懂,或是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上篇的內容到此結束,在柘植義春的訪談下篇,將更專注於討論柘植義春老師的故事與作品架構。
同時上下篇結束以後,最終篇會以老B和黃尖對《漫漶》的期許和盼望作為壓軸,當中也少不了製作者本人對書本的介紹,就敬請諸位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