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為你好。」其實是在否定你的孩子!?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我是為你好。」其實是在否定你的孩子!?

「我是為你好。」其實是在否定你的孩子!?

和好友聊到「離家」的感受,他說起一位馬來西亞的朋友,雖然已經來到台灣居留二十幾年,有了穩定的工作,結婚生了孩子,但是,依然沒有買房子定居的打算。

「總感覺台灣不是自己的家,好像要回到那個潮溼的雨林,才會有回到家的感覺。」接著,好友說起自己,已經從島嶼南方遷居到台北近三十年了,他念完大學,留下來工作,也買了自己的房子,可是,每天回家的感覺就像在旅館check-in,出門工作又像是check-out。我問他,回到南部的老家,會不會有回到家的感覺呢?

「每一次,我都以為回到南部就是回家了。可是,真正回去了,才發現依然不是。」
而後他問我:「曾經在香港居住的日子,妳覺得那是妳的家嗎?」
「是啊。」我回答:「只要我在哪裡住著,哪怕只有短短幾天,當我推開門的一瞬間,便有了回家的感覺。」
「所以,家,並不是一個地方。」

我們得出了這個結論。

家對很多人來說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

不知從何時開始,這樣的論調受到高度認同與歡迎。彷彿只要有愛,任何困難險阻也能化解,一家人從內心到眼神都閃耀著愛的光輝,彼此籠罩,相互浸潤。

但我總覺得有些違和感,家人彼此相親相愛,當然是沒問題。可是,「不講理」也是可以的嗎?

我的朋友茉莉婚後好幾年,歷盡許多辛苦,到了四十歲才生下兒子。兒子不滿一歲,她發現了丈夫外遇,還與那個女人生下了一兒一女,這件事對她的打擊很大,整個人暴瘦,罹患了憂鬱症。茉莉的母親將外孫接去照顧,晚上才送他回來。某一夜,吃藥睡著的茉莉,感覺到有一隻手輕撫她的臉頰,她從眠夢中醒來,發覺自己流著淚,不到兩歲的兒子匍匐在她身邊,縮成小小一團,正溫柔的幫她拭淚。她一下子醒了過來,不是從睡眠中,而是從人生頹唐失意的自怨自艾中,猛然警醒。

成為一個母親,是她一生最大的渴望,而在她如願以償後,卻是如此對待兒子與自己。

茉莉抱著兒子,痛哭失聲,那一夜,是她的重生。自此以後,她與兒子的關係非常親暱,直到兒子上了國中,他們才分房睡;兒子要求自己上下學,才不再接送。想不到兒子上了高中,母子之間卻一直發生衝突,兒子想參加熱舞社,茉莉建議可以選擇更「提升」身心靈的社團;兒子想念環保方面的科系,茉莉覺得醫生、律師這一類的工作更有就業保障。為此,他們漸漸不說話了,茉莉按捺不住,她叫住週末出門的兒子:

「你沒有話要跟我說嗎?」
「我去補習。」兒子低頭穿鞋。
「補習有那麼重要嗎?」
「你叫我去補的,我可以不去嗎?」兒子轉頭看她,眼裡只有一層冰。
「我到底哪裡做錯了?我都是為你好。」
兒子用力甩門出去,留下滿腹委屈與憤怒的茉莉。

近午時,補習班打電話來,她才知道兒子沒有去上課。當她四處打電話找人時,前夫來電告知兒子在他那裡,說要在爸爸家住幾天,前夫會幫他回來拿書包和衣物。

「我對他的愛還不夠嗎?他怎麼可以這樣傷我的心?他去他爸那裡日子過得可爽了,有爸爸、姐姐、哥哥,他是不是要叫那個女人『媽』?」茉莉在電話裡一邊哭,一邊擤鼻涕。
「妳就當作自己確診了,必須和兒子隔離幾天,正好輕鬆一下。」我只能這樣安慰她。
等她心情稍微平復些,我才對她說:「那句話,以後別再講了。」
「哪句話?」
「『我都是為你好』這一句,你不知道嗎?那是『一秒惹怒家人』的第一名。」
「我是真的為他好啊,他現在還小,不明白我的用心,等他長大了,就會感謝我了。」
「這句話,就是不講理。」我慎重的說。

隱藏在「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的意涵

它通常出現在親子之間意見不同的時刻──孩子的意願被否定,家長果斷執行自己的意願。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己的喜愛與選擇也不好,無法獲得理解及認同,家長的決定才是唯一的真理。

沒有經過溝通與了解,家長以為孩子既沒有人生經驗,也沒有前瞻的眼光,當然只能由家長來決定。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明白自己的喜愛與追求。對自我有感知與了解的孩子,是一種天賦,他們無法走在適性的道路上,而被扭曲了意志,是最令人遺憾的事。

茉莉的兒子為了對母親的愛,只能一樣一樣的刪除自己,並努力填充那些並不屬於他的東西。茉莉所安排的那些對他有幫助的事,其實也不是完全確定的。未來的世界變化何等快速與劇烈,許多職業將會消失,同時,嶄新的職業不斷產生,誰能準確預知五年、十年後世界的樣貌?人們生活的方式?

「我都是為你好」,只能視為一個充滿愛的動機,一但執行起來結果不見得盡如人意。

我和茉莉分享了一部電影《幸福入場券》,由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與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主演,兩個好看的中年人飾演一對離婚多年的怨偶,原本要當律師的女兒去峇里島旅行,竟然決定嫁給當地人,留下來過生活。這一對離異夫妻飛往峇里島,表面上是參加婚禮,暗地裡進行著棒打鴛鴦的陰謀。他們當然愛女兒,所以不能看著她斷送自己的前途。幾番轉折之後,茱莉亞.羅勃茲明白了自己的「都是為你好」,只是一廂情願。她坦誠的向女兒致歉,自嘲的說:「妳知道,父母親總是會為兒女做所有的事,除了不讓他們做自己。」

茉莉聽完之後,安靜的沉默著,沒有說話。

家,不只是講愛的地方,更需要講理。講理,是我們對於所愛的保護,也能讓彼此有真正的理解與包容。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自成一派: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張曼娟 著

►延伸閱讀:假如,教育的目標不是創造標準化的最終成品──《重新想像教育的未來》
►延伸閱讀: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