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榴槤
中國何時何地開始飲茶?
長江流域
三國時,長江上游的「南中茶子」已成為全國名產,可在長江下游的東吳,茶茗還是吳主宴會上的高級飲料。史載,吳主孫皓,每每舉行竟日的宴會。他規定,凡參加宴會都得喝酒七升。可是,德高望重的宰相韋曜卻不能多飲,孫皓就「密賜茶荈以當酒」。
孫皓所飲之茶,來自何處?據《吳興記》載:吳興郡治所烏程縣(今屬浙江湖州)西「有溫山,出御荈」。吳興郡,是孫皓在位的第三年即西元266年建制。其所出之御用茶,大概就是供吳主孫皓的。
綜上所述,可能在三國前後,東吳一帶已知飲茶,浙江北部也開始種茶了。
從韋曜以茶代酒開始,過了半個世紀左右,東晉初年,出了位飲茶成癖的人叫王濛。凡有客來,王濛必以茶相敬。當時,客人多不習慣飲茶,難耐其苦澀,可礙於情面,又不能不飲,深以為難。久而久之,凡要去拜見他,人們就相戲曰:「今天又有『水厄』了!」即今天又要遭遇那強飲苦澀茶水的厄運了!因了這個故事,「茶」得了這個貶稱,曰「水厄」。
又過了半個多世紀,到了南朝初期,劉宋女文學家鮑令暉著《香茗賦》,就不再說茶苦,而盛讚其香了。從張孟陽在成都稱讚「茶芳」,到鮑令暉在建康稱譽「茗香」,其間相差一個半世紀左右,可知飲茶在長江上、下游的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
從《香茗賦》問世,又過了半個多世紀,到南朝蕭齊時,齊武帝在臨終遺詔中說,在他死後,祭祀要從簡,不准用犧牲,只供些「乾飯、茶飲」就可以了,並詔令「天下貴賤,咸同此制」。可知,這時飲茶相當普遍,不分貴賤,大概這時石頭城裡也有老太太擺起茶攤了。
在長江流域上游的巴蜀,秦漢時代已知飲茶,下游的東吳,最晚三國時已知以茶代酒了。那麼,在黃河流域呢?在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呢?
黃河流域
黃河流域何時飲茶?有人說,蜀人曾向周武王貢茶。那麼,有3000年了。但此說依據不足,難成定論。也有人說:「秦人取蜀,始知茗事。」秦滅蜀是西元前316年,距今2300多年了。然而,我們不能不注意到在北魏人楊衒之所著《洛陽伽藍記》中那「漏卮」與「酪奴」的故事,這是在秦滅蜀800年後發生的。
《唐後行從圖》(北宋摹本),原繪:張宣(唐朝)。來源:大旗出版社《聽古物在說話》。
南北朝時,蕭齊名士王肅,因遭政治迫害,北投元魏,時在太和十七年,即西元493年。王肅生於江南,長於建康(南京),初到中原,居於洛陽,吃不慣羊肉,喝不慣酪漿(牲畜的乳汁),「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當時,洛陽人還不習慣飲茶,見這個南方人喝了一杯又一杯,就開他的玩笑,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漏卮」,即沒有底的杯子。
幾年後,王肅也漸漸習慣北方生活。有次參加殿宴,他舉杯大口飲奶粥,拿刀大塊吃羊肉。皇帝很驚奇,問他:「卿也適應中原口味了?羊肉比魚羹怎樣?茗飲與酪漿哪個好?」王肅說:「羊為陸產之最,魚乃水族之珍,茗飲不中,只能與酪為奴!」因了這個典故,茶又得了個別名曰「酪奴」。
北朝宴會,茶與奶並設,然而,人多以飲茶為恥,不肯飲用。也有喜飲者,卻往往受到鄙視,被罵道:「怎麼不好山珍海味,偏好南方奴才喝苦的水呢!」這種對待飲茶的態度,當然不無南北對峙所造成的政治因由,但主要還是南北方的生活習慣不同。
黃河流域飲茶到何時才比較普遍呢?那是在南北朝的對峙結束之後,隋王朝統一了天下,南北社會文化才迅速地交融。據說,隋的開國之君文帝楊堅就是位嗜茶者。古語云:「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帝嗜茶,茶就不會再被鄙視為「酪奴」了。
唐代名畫有幅《唐後行從圖》。畫中在雍容華貴的武則天被前呼後擁地出行場面中,就有個手捧茶盞的仕女跟從在後。可見,唐代飲茶之風日盛,須臾也離不開了。
黃河流域飲茶,至盛唐出現了空前的盛況。「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從關中的長安,到中原的洛陽,以及河北、山東等地,也就是在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域,大凡交通沿線,隨處都有茶攤、茶鋪,「不分道俗,投錢可飲」。江南各地的茶,源源北上,舟車相繼,所在山積。當時,不只江南、江北產茶,中原也產茶,以及黃河北岸也出產名茶了!朝廷看到茶已與鹽、鐵一樣,為百姓日常所需,有利可圖,故於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向全國產茶之地徵收茶稅。
《十八學士圖》(局部),繪於宋朝,繪者:佚名。來源:大旗出版社《聽古物在說話》。
北方草原與青藏高原
在長城腳下,這時已出現茶馬市場。遊牧於大漠南北、世世代代以飲「酪漿」為生的回紇人,也成為嗜茶者,年年驅趕著騾馬牛羊、入塞市茶。從此,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等族與中原的茶馬交易,歷千年有餘,綿綿不絕。
在青藏高原,相傳飲茶始於初唐貞觀十五年(641年),是那位藏漢的友好使者文成公主將茶葉、佛像和漢文化一起帶到了青藏高原。大約過了140年,西藏飲茶之風,已相當盛行了。史載:唐建中二年(781年),唐使常魯出使吐蕃,烹茶帳中。吐蕃贊普問其所煮何物,常魯說:「煮的是滌煩療渴的所謂茶。」藏王說:「我們這裡也有,命人取來,一一指點,此壽州者,此舒州者,此顧渚者,此蘄門者,此昌明者,此灉湖者。」其地遍及今浙、皖、湘、鄂、川五省,皆為當時各地之名茶,唐使聽了,也直咂舌!
古人先前把茶當藥用和蔬食?
在中國,飲茶歷數千年,大致經歷了藥用、蔬食、渴飲的三個階段,而後飲茶才逐漸分化出品茶的藝術。每當談及茶的起源,人們就引用「神農氏嚐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的傳說。這傳說恰好表明,在飲茶之先,茶曾經歷了一個「藥用」階段。在秦漢之際,茶主要還被作為藥用。中國的茶最初傳入歐洲時,也是當作藥物,只在藥房出售。當時,還不知茶可以蔬食呢!
三國時張揖著《廣雅》,稱飲茶曰「煮茗」;西晉時,傅咸在《司隸教》中說到茶,稱「煮粥」,就恰好反映出魏晉時,有人將茶的鮮葉採來煮食,連湯帶菜一起吃,將茶作蔬食,所以,才在煮茶時加米、加油、加鹽,煮成「茶粥」。有些則還要加入薑、蔥、椒、桂、紅棗、橘皮、茱萸、薄荷等佐料調味。煮茶如烹調,吃茶如吃菜,這就是飲茶史上蔬食階段的特點。
本文摘自大旗出版《聽古物在說話:從飲食、娛樂到禮俗文化,原來古代生活好愜意!》,郭伯南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