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Cosmin Georgian;來源:Unsplash
如果問台灣人想去日本哪裡觀光,京都總是位居前三名。若問日本人:「最讓人感到親切的是哪個縣?」京都也時常位居第一。但如果問那些出身外地、因為工作調職而住過京都的人,他們通常都會說住在京都壓力很大。表面印象與實際情況落差極大,也是京都的特色之一。
弦外之音很重要,客套話別當真
認為京都人難相處的人,經常拿章魚跟冰箱來比喻京都人。認為京都人跟章魚一樣,表現上看起來潔白透亮。但是一不留神就會被噴得一身黑墨。或是像冰箱一樣,面對面的時候覺得清涼舒適,轉過身就會覺得背脊一陣發寒。
京都人對於人際往來的分寸與禮節非常講究,彼此都有默契保持友善距離。但是不懂規矩的外地人,自然就覺得壓力山大。
為什麼外人住在京都會備感壓力呢?不外乎是千年古都京都人的自豪感,以及外人難以理解、京都人卻視為理所當然的規矩。還有那溫和優美言詞背後的壞心眼。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京都的茶泡飯。前往京都人的住家拜訪時,如果主人親切詢問「要不要吃個茶泡飯」,就表示主人在暗示聊天聊得忘記時間的客人差不多該回家了。如果訪客聽不懂弦外之音,竟然把客套話當真,就會被視為不懂禮貌的人。
另外京都還有自掃門前雪的習慣,每天必定將自家門前打掃乾淨,但不願意順手幫鄰家清掃,也常被視為京都人難相處的範例。
公私要分明,真心話別輕探
但是京都人真的難相處嗎?也許是因為京都人注重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看重個人應盡的義務與責任,以及對於用字遣詞與禮儀的講究,才會造成截然不同的評價。
京都傳統的款待之道,是在旅人還沒提出需求之前,就能提供恰到好處的服務,並且不會讓旅人覺得有壓力。這種優雅與舒適的款待文化,前提是確保每個人擁有自己專屬的私領域,在公領域才能互相禮讓。相較之下,東京的老江戶人則是居住在長屋,輕敲隔板就能跟鄰居互通有無聊八卦,自然會覺得京都人顯得疏離又冷漠。
對京都人來說,所有人際關係都應該要相敬如賓,即使對鄰居說話的用字遣詞也不能輕忽。傳達任何事情,都得峰迴路轉繞圈子。熟悉這種語言文化的京都人,自然能夠察覺到話中的弦外之音。講話大剌剌的人,難免會被認為是粗魯沒教養的鄉下人。
對京都人來說,語言是讓彼此都能維持體面並優雅對話的社交工具,如果要探究對方的真心話,就像是踏入私領域一樣麻煩。
各人掃好門前雪,他人瓦上不復霜
因為尊重彼此的私領域,只維持公領域的交流。即使社會上確實有階級與貧富的差異,但只要在京都這座城市,用字遣詞就不能有階級之分。
加上每個人都有義務管好自己,所以京都人不隨便向他人開口求助或是討人情,也把這一套標準套用在其他人身上。所以自掃門前雪是盡好自己的本分。莫管他人瓦上霜,則是相信鄰人也能盡好責任,無須多管閒事給對方施加壓力,也不讓鄰人養成偷懶的習慣。
老京都人代代生活在京都,在王朝貴族文化與町眾文化的洗禮之下,培養出與生俱來的美感與三分傲氣。能夠世居在千年古都的家族,彼此之間磨練出恰到好處的距離感,維持鄰里之間互不干擾又能運作的和諧。也許可以說是冷漠,反過來說也是督促彼此都能自律,維持公領域順利運作的訣竅。
每次碰到梯間堆放雜物,或是在騎樓隨意停車妨礙行人通行,都會讓我想起留學京都時代的經驗。有一次我把資源回收的袋子放在陽台上,隔天房東微笑提醒我:「陽台有點熱鬧喔。」比起大聲斥責留學生不懂規矩,或是背後指指點點, 房東藉由這種方式提醒我自律的重要性,同時也給我台階下。年長者願意顧及晚輩的感受,以婉轉的方式提醒身為外國人的我必須入境隨俗,融入京都人的生活價值觀。
不只是住在京都,而是活在京都,我想這就是京都人優雅的待人之道。
|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三都傳奇:東京、名古屋、京都的文化散步》,月翔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