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劇照,毛邦羽(左,林柏宏飾)、吳明翰(右,許光漢飾);©版權由金盞花大影業所有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應該是2023年距今為止最賣座、討論度最高的國片了!是一部同時具有警匪追逐、同志、女性、冥婚、親情、復仇等元素的喜劇電影,觀影時真的是讓全場觀眾又哭又笑,笑點很自然,有讓人會心一笑的梗,也有讓人爆笑的鏡頭,而且從頭到尾塞滿滿;哭點很日常,是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情境,讓人不小心就泛淚。
我覺得這是一部關於「理解」的電影,裡面的人被貼上滿滿的標籤:死Gay、臭直男、花瓶、只會吃的胖子、不支持同志婚姻的頑固老爸……。但這些標籤來自於彼此的不了解,當你願意去理解、去傾聽對方,這些標籤還會存在嗎?所謂的死Gay,也只是想要能有另一半愛他一輩子的普通人;所謂的臭直男,也是個貼心,且願意傾聽、了解對方的暖男;所謂的花瓶,有著全劇最堅定的心,不斷朝她的目標努力。如果凡事都只看表面,不去理解對方,標籤永遠都存在,只會讓我們離事實更加遙遠。
那我們要怎麼去「理解」對方呢?除了長時間的觀察,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傾聽」吧?我回想起凱特.墨菲曾在她的《你都沒在聽》一書中提到:「藉由傾聽,我們才能參與融入、理解他人、跟人聯繫、同理他人,並且成為一個成熟的人……不懂得傾聽、選擇性傾聽,或是拒絕傾聽只會阻礙我們了解世界,也剝奪了我們進步提升的機會。」如果電影中吳明翰(許光漢飾)不願意傾聽毛邦羽(簡稱毛毛,林柏宏飾)的遺願以及內心的想法;不願意傾聽毛邦羽的奶奶及父親所說的話,可能還是會單純的認為毛邦羽就是個他想像中,以及許多人刻板印象中的死Gay──愛吸毒、愛亂約,不只無法撕下這個大眾長期貼上的標籤,也讓他始終都會被認為是一個自私的臭直男。
「對對,我知道」症候群
現代的人逐漸缺乏傾聽的技能,大多是透過文字訊息與人溝通,即使與朋友約出去見面,當你講話講超過30秒,可能就看到有人開始低頭滑起手機。漸漸的,人們不再愛分享,而不被傾聽的結果,造成人們感到寂寞與疏離。不善於傾聽,造成人們很常在一開始就帶有偏見,不只無法更理解對方,反而加重偏見,凱特.墨菲稱其為『「對對,我知道」症候群』。
人們早已在腦中將各種不同的人進行分類,當某個分類的人開始講話時,就會自動套用對這類的人一些既定印象,讓你對這個人產生錯誤、非客觀的理解。降低專心傾聽的好奇心和動機,只聽符合自己先入為主的想法和內容。拿電影中的例子,吳明翰細數為了讓毛毛投胎所做得許多努力(雖然也有部分是為了自己),但毛毛聽完卻還是罵吳明翰自私,並講出他對臭直男的刻板印象,這就是『「對對,我知道」症候群』的一種表現。因為他認為吳明翰是臭直男,所以他的行為必然都是自私、為了自己,而且做事前還不經大腦,忽略了吳明翰所為他做的努力。不過,預設同一類別的人都相同一致,只會把每個人變得無趣又扁平,只有在拋開這些偏見去進行傾聽,才能讓我們成長並更理解他人。
這部電影處理得很好的地方就是,即使一開始大家都對彼此帶有偏見,即便有各種政治不正確的台詞,將各個角色貼上標籤,也逐漸在劇中角色之間相處的過程中,因為傾聽而更理解彼此,能夠接受彼此的差異。那些之前貼上的標籤都逐漸消失,沒有臭直男、沒有死Gay、沒有花瓶,標籤下的大家,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也是存在在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不過度消費特定族群、生活化的對話、自然的笑點、剪接順暢不零碎、各種議題點到為止不讓主旨失焦、主角們顏質爆表,我覺得都是這部電影成功的原因,其中還有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台詞:「不敢相信」,現在想來覺得頗意味深長。
「不敢相信」是電影中毛毛的口頭禪,但除此之外,我覺得或許也是導演希望觀眾看完後有一些想法上的改觀:「不敢相信,原來撕下標籤後的每個人都如此獨特又平凡。」
獨特在於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有種不同的個性,並不如刻板印象中的那麼一致;平凡在於,雖然大家都獨一無二,每個人都不同於你,每天與這麼多獨特的人擦身而過、相處,也不過是我們平凡生活中的一部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