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寂寞,你只是忘了怎麼「聆聽」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你不是寂寞,你只是忘了怎麼「聆聽」

你不是寂寞,你只是忘了怎麼「聆聽」

攝影師:Khoa Võ,連結:Pexels

想想,你上一次聽別人說話是什麼時候?
這裡說的聽,是真正的傾聽,不去想接下來要說什麼、不低頭瞄手機、不急著發表意見。

上一次有人真正的傾聽你說話又是什麼時候?
認真聽你要表達的事,給的回應一針見血,讓你覺得自己真正被理解。

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說過:「大自然給人類一張嘴、兩隻耳朵,無非是要我們多聽少說。」人類一直在追求「會說話」,試圖用說話說服別人、用說話贏得尊重,但就在那之間,我們逐漸忘了傾聽的方式。尤其在人類越來越離不開社群媒體的情況下,大家在自己的社群裡暢所欲言,單向地傾吐自己的內心,久而久之,我們越來越少好好地聽他人說話。

「聽」不只是聽別人說什麼,同時也包括留意別人怎麼說?說話時的表情動作?在何種情境下說?以及說的內容如何打動你?「聽」,也並不是在別人滔滔不絕時保持沉默那麼簡單。剛好相反,所謂的傾聽,很多時候關乎你如何回應,能不能引導人清楚表達出內心的想法,並在過程也讓自己的想法成形。但現代人不是太忙就是要一心多用,沒時間深入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我們可以這樣說,社群的便利讓大家降低了「聽」的能力。

「傾聽」與「寂寞」的關係

人之所以覺得寂寞,就是因為不被傾聽。
心理學和社會學學者提醒大眾,寂寞在美國有快速蔓延之勢,專家稱之為公共衛生危機,因為孤立感和疏離感會增加早夭的風險,也讓肥胖和酗酒的人口增加。這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比一天抽十四根菸還大。確實,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寂寞跟心臟病、中風、失智和免疫力下降都有關係。

嗅出現今的寂寞礦坑暗藏危險的金絲雀,大概是2004年的一位無名網友。當時網路革命正值風起雲湧之際,此人在某個鮮為人知的線上聊天室貼了一句「我好寂寞,有人願意跟我說話嗎?」。這句發自內心的吶喊在網路上快速蔓延,累積了大量的回應和媒體的關注,很多人群起仿效,也留下類似的貼文,至今在不同線上論壇仍可看見。

看這些文章你會發現一件事,很多人之所以寂寞(lonely)不是因為孤單(alone)。
有人寫道:「我每天身邊都圍繞著很多人,卻跟他們很疏離。」寂寞的人沒有可以分享想法和感受的人,同樣重要的是,也沒有人跟他們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要注意的是,原來那句貼文是想要有人跟他說話,不是想跟人說話,而是想聽別人說話。建立連結必然是一種雙向的過程,雙方都要傾聽並理解對方想說什麼。

你都沒在聽!

發現對方沒在聽你說話,一般人都會生氣,更何況對方還假意敷衍你。但傾聽到底是什麼意思?有趣的是,我們說不上來怎麼樣算是好的傾聽者,卻很快就能說得出怎麼樣是不好的傾聽者。

一般人遭人忽略或誤解的經驗,往往多過被用心傾聽的經驗,這是個令人難過的事實。以下這些行為最容易讓人覺得你沒在聽人說話:

  1. 打斷別人說話
  2. 回應籠統,答非所問
  3. 看手機、看手錶、東張西望、迴避說話者的眼神
  4. 動來動去(敲桌子、常換姿勢、轉筆等等)

要是你有這些行為,請別再犯。但光是避免這些行為,仍不足以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只是不會讓人一眼識破。

傾聽不是一張檢核表,檢查什麼有做、什麼沒做就算了事,而是一種心態。這是經年累月跟各式各樣的人互動發展而出的技巧,沒有一定流程。對話往意料之外或棘手的方向發展,也沒有人會跳進來幫忙。傾聽者不知道自己會聽到什麼,卻仍然願意傾聽,風險當然很大。但是,永遠對周圍的人和世界冷漠無感,風險才更大。

最後,提醒大家,聽的能力跟細讀的能力一樣,不常練習就會退步。如果你聽人說話就像瀏覽名人八卦網站的標題一樣漫不經心,你就發掘不了人內在的感性和智慧。愛你或可能愛你的人,那也就無法從你那裡得到他們最渴望的禮物。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你都沒在聽》,凱特‧墨菲 著

大塊文化-你都沒在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