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我這輩子就這樣了?——在接受宿命之前,看看自己有無「認同創傷」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難道我這輩子就這樣了?——在接受宿命之前,看看自己有無「認同創傷」

難道我這輩子就這樣了?——在接受宿命之前,看看自己有無「認同創傷」

攝影:Greg Shield;來源:Unsplash

在編輯《認同創傷:拆解自我認同迷思,成為真我的深練習》時,我在辦公室一邊校稿,一邊按照書中教導的步驟,嘗試自我療癒。沒實際操作過,無法驗證有效的話,怎麼能把書介紹給讀者呢?

我試著寫下我所覺察到的「自我認同模式」,還有這個模式帶給我什麼好處、什麼壞處,以及自己用哪些行為來補償這個模式所帶來的限制。

沒想到,一寫便一發不可收拾,我還在校對呢,怎麼就一邊寫了好多頁,停不下來。但光是寫下這些認同、限制,心中長久以來的束縛,就解開了一半……

這本書中的案例,讓人想起在生活中經常聽到的對話:

「我生這個病/有這困難很久了,試過很多方法都無效。」

「真的我從小到大都遇到這種人/事,搞不好這就是我的命。」

或者明白身心困境的癥結,但卻束手無策:

「我也知道這是我的問題啊,但就是改不了!」

「我很想改變,可是又很怕這樣我的世界會崩潰!」

是的,如果你有一些難以擺脫的身心症狀或重複的棘手關卡,百般努力卻深感無奈,有種「難道我這輩子就這樣了?」的無望宿命感,那麼這本書或許可以帶來一線曙光。

作者王曙芳是能量心理學的治療師,她以能量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些長年糾結的案例,歸納出一個結論:這是因為「自我認同」出了問題。而身心是一體的,心所受的傷害,身體不但會記住,還會發揚光大,因此心理若認同著錯誤的自我,身體當然也受到牽連。

書中第一部介紹了12種典型的「自我認同模式」,也就是「我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但其實不是)」,例如:「我是個沒用的人,誰也不會重視我」、「我是家人的提款機,一定要犧牲奉獻才行」等「自我形象」,或是一些固著的信念:「我必須是好媽媽,不然就沒價值」、「爸媽不會愛真正的我」、「真正的我沒人喜歡,所以必須一直討好別人」等。藉著許多典型的案例故事,幫讀者釐清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模式,是否感覺似曾相識。

這樣的分類,在許多自我療癒書籍中很常見。通常我們會想:知道自己是哪種類型,又怎樣呢?知道就會好嗎?

這些認同類型,不像星座或九型人格那樣靠生日或心理測驗來劃分人格,而是憑藉誠實無欺的自我覺察,來觀察自己心理的運作。只有我們自己知道自己拿什麼騙自己,但也只有我們知道自己最痛的傷在哪裡。一層層挖掘下去,我們會來到自我認識的新境界。

因此,光是釐清自己的認同、寫出認同模式,幾乎就已經療癒一半了。因為你已經能把這「認同」和「自己」分開,你可以拉開距離、客觀地看待它。你了解「認同」不是「你」,它只是一件防彈衣;它幫你擋掉成長路上的子彈,卻也限制你奔跑跳高、與人親近、暴露脆弱的能力。

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了,就只有把穿慣了、以為那是自己皮膚的防彈衣脫掉而已。

這件防彈衣,許多人試過各種方法都脫不掉。但能量心理學的威力,就在於能夠短時間內精準處理身心的症狀。王曙芳從臨床經驗中精鍊出八個自我療癒的步驟,任何人,只要找一個安靜獨處的空間,隨時都可以做。對我而言,這正是本書的精華所在。

脫掉防彈衣後,感謝它一路以來給我們的保護,但我們真的不用穿它一輩子——因為我們都長大、有能力,不再恐懼,可以無畏又輕鬆地做自己了。當內心自在又充滿勇氣,身體自然也擺脫束縛,不需要透過症狀來向我們訴苦。

套句作者的話,做自己,就是靈魂對我們的要求。

在付印前一晚,美術設計想挑一張跨頁圖,配上一句書中的話,作為本書的結尾。翻來找去,我們終於挑出一張天高地闊人渺小的照片,配上一行字,也是本書中我最喜愛的句子,送給每位本書的讀者。

「我們本就是靈性的存在,來世上體驗人的生活。」

我是,你也是。

本文由《認同創傷》執行編輯 黃心宜 撰寫

►相關書籍:心靈工坊《認同創傷》,王曙芳 著。
►延伸閱讀:來點正能量?NO!人生又不讚!
►延伸閱讀:有意識的選擇,讓我們終能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