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不決還是躊躇不前?用「信心象限」找到你的決策密碼!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猶豫不決還是躊躇不前?用「信心象限」找到你的決策密碼!

猶豫不決還是躊躇不前?用「信心象限」找到你的決策密碼!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信心是預測未來的控制感!要決策,就需要洞悉自己和對手的信心度

當我們覺得對某一件事已經做好準備時,自然而然會有信心,而「我有信心!」這句話,雖然指的是現在狀態,但實際上卻是預測未來的結果,認為自己能掌握、面對即將發生的事情,故信心本身是具有前瞻性的。

本書作者是一名金融專家,與其他心靈成長書籍不同,不是在探討信心表演,而是解析如何透過「信心」,來預測自己和他人可能採取的決定和行動,而有效做出下一步。

▌信心的兩大成分:確定性、控制感

雖然信心是一個抽象的名詞,但從生活經驗中可以歸納出他的本質,不外乎是「確定性」及「控制感」,因為當我們能確定某件事情會發生,就會覺得事情可以被預料到,而如果有適當準備時通常就能成功應對,這兩個因素就是構成信心的成分。

作者利用這兩大成分畫出信心象限圖(軸是確定性,軸是控制感),將信心區分成四區塊,第一象限稱作舒適區,因為具有高度確定性和控制感,對未來會感到輕鬆樂觀,而第三象限則是壓力中心,因為缺乏確定性及控制而感到無力感,第二象限則為發射台,雖然確定性很低,但人們有高度的控制性,故我們願意去冒險取得成功,感受上還是具有安全感,而第四象限被稱為乘客座位,就像搭飛機一樣我們沒辦法掌舵而毫無控制感,但確信機長會帶領我們安全降落。


▲ 圖片來源:《信心決策法》.天下雜誌

然而,信心並不是一個穩定的狀態,信心其實都是在這四種象限中游移。

例如:有人欠債不還,自己又急需用錢時,一開始都會置身於壓力中心,但突然想到債務人有簽本票,自己可以透過本票要回來時就會進入到發射台,不巧地,被通知本票沒有填寫發票日期而造成無效時,又會再度進入壓力中心,事後決定委請律師協助取回債款時,這時的信心又會落入乘客座位,直到成功拿回款項信心就會回到第一象限的舒適區。

▌解讀信心四大象限:畫出自己的生意

位居於不同象限,我們所看到的視野偏好也不同,當我們身居於第三象限壓力中心時,視野偏好也會侷限在「我、此時、此地」,簡言之,就是「自顧不暇」。

Covid-19 為例,關心自己身體狀況都來不及了,根本無法關心其他國家到底發生什麼事,當然也沒有興趣再談論未來,或者分手失戀當下,管他會不會變胖,先開始暴飲暴食吃甜食吧!

但當我們置身於舒適區時,視野的偏好也會從專注在自己身上,擴大到思考下一步該做什麼比較好或是關心周遭他人的狀況等等。

作者分析出四象限的不同感受後,發現若企業能夠解讀及善用信心象限圖就能重新調整自身的產品和服務,像是蘋果公司先推出單一用途的 iPod 讓使用者先熟悉介面,推出一段時間等到市場上都能接受這項產品時,就像是信心來到了舒適區,這時再推出多元介面的 iPhone,消費者就能很快學會新的操作系統,因為具有信心時事情就會變得毫不費力,若透過這樣的認知輕鬆,就有辦法推出新產品。

▌不再憑感覺,透過信心象限採取有效行動

當組織陷入危機時,領導者通常想把注意力轉向未來,並且封鎖相關訊息,像是 Covid-19 期間,某國多次淡化疫情嚴重性,並聲稱疫情已受控制,然而,資訊本身會帶來確定性,若未將資訊傳達給利害關係人,一旦從他人口中得知相關訊息,領導者就會失去信任,故當我們發現目前狀態是位於壓力中心時,反而應該要採取提供更多的資訊,讓信心象限往右方移動,而不是封鎖消息。

書中舉出很多例子在探討信心是如何影響我們做出生活中的選擇,就算信心高低是很主觀的事,但其實能客觀地辨識出不同強度的信心,一般人通常會出現的特定行為,例如:信心極高時,人們相信房價會持續上漲,進而不斷買房賣房炒高房價,這時就不應該再進場,否則就會成為落得經濟泡沫化現象。

這套信心象限圖不只是企業家可以使用,也可以用來描繪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任務及挑戰,或許能幫助自己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與無力感。


全文經 Tinley, 林庭葦律師 授權轉載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誠品線上

►延伸閱讀:別讓色塊掉了,你也是獨一無二的「小塊」!
►延伸閱讀:「演員也是平凡人」看連俞涵的散文隨筆,如何刻寫演員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