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與原諒的藝術——《安心國小:又不是我的錯!》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道歉與原諒的藝術——《安心國小:又不是我的錯!》

道歉與原諒的藝術——《安心國小:又不是我的錯!》

攝影:Vika Glitter;來源:Pexels

看完信佑和偉達之間的故事,我不禁聯想起近日烽火連天的以哈戰爭。

原本信佑與偉達之間並沒有嫌隙,不過就在信佑的腳受傷之後,偉達一而再再而三地捉弄信佑。一次兩次開開玩笑也就罷了,次數一多再好的朋友也禁不起有意無意的嘲弄。日積月累一段時間之後,當偉達又自以為幽默地拿走信佑的鉛筆盒讓腳傷未癒的他追不到,信佑一氣之下弄傷了偉達,兩個人成了跛腳二人組。

偉達玩笑開過頭,在全班同學面前不斷地藉機捉弄和模仿信佑,信佑敢怒不敢言,憋了一肚子氣。問題是:忍耐並不能化解心中的委屈和難受,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大事小事,爆炸指數日漸升高,最後釀成無法挽回的兩敗俱傷。

《又不是我的錯》中呈現了一個相當有趣的狀態:偉達每一次捉弄了他人或做錯了什麼事,總是馬上道歉。「對不起」掛在嘴邊成了口頭禪,但人緣卻越來越差,體育課沒人想與他一組;信佑傷了偉達後堅持不道歉,反而委屈地哭訴「又不是我的錯」,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道歉的藝術

作者岑澎維巧筆安排了瑾戎和家榆兩位同學的互動,映照出真誠的道歉與原諒該是什麼模樣。家榆被老師點名上台解數學時打翻了瑾戎的水壺,水灑得滿桌滿地,家瑜馬上拿起抹布處理善後,瑾戎卻告訴家瑜:「你不要用你的抹布擦地板,我去拿拖把來拖就好了,你趕快去算數學。」

家瑜表達自己撞到水壺的歉意,瑾戎卻說自己將水壺放太邊邊了,也很不好意思。「道歉的時候充滿誠意,原諒的時候不忘關懷別人。」導師的一段話道出了道歉的藝術。

道歉從來都不只是一句對不起

孩子長大的過程必定有犯錯需要道歉的時候,父母如果讓孩子說一句對不起就讓一切落幕,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嘻皮笑臉的對不起、毫不在意的對不起、無動於衷的對不起。最後孩子口中的對不起輕如鴻毛,再也沒有任何意義,只是犯錯時SOP的一環罷了!甚至還會理直氣壯地問對方:「我都已經道歉了,不然你要怎麼樣?」

碰過這樣的人嗎?我碰過而且不在少數,尤其新聞裡比比皆是。這樣的道歉不但無法拉近彼此的距離、彌平彼此的傷痛,反倒像是在傷口上撒鹽,進一步撕裂傷痕。在雙方恩怨盤根錯節之時更是如此,就像當下正在發生的以哈戰爭。

小至走路撞到人,大至國與國的恩怨情仇,道歉從來都不只是一句對不起。好好道歉是有深度的態度,包含著歉意、同理與補償。相同地,原諒不是一句沒關係,更不是旁人的一句「放下」而已。原諒有時會是一段長長的路,需要時間和不斷重整自我,釐清自己的價值、痛苦和復原。

衝突往往是互相理解的關鍵

道歉是一種藝術,要誠心認錯必須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這是父母師長的著力點:多花點時間討論事件的過程,釐清孩子的心情,提醒下次可以注意的地方,避免一錯再錯。大人不要為了貪快一語帶過轉移焦點。不要讓對不起變成一犯再犯的擋箭牌,不要一味讓孩子只是去說對不起,更應該好好表達出自己做錯的部分,讓他們承擔後果親身力行該補償的部分,成為負責的人。

別急著排除紛爭,孩子可以在衝突的時候學到重要的人生課題,衝突往往是互相理解的關鍵,不要剝奪他們從中習得同理心和負責任的機會。

每個人都曾被傷害,也傷過人。誰都不會因為一句「你就說對不起啊,你就原諒他啊。」長大,簡化衝突往往只會讓一切更是顯得傷痕累累、殘破不堪。在衝突之中蘊含著自省和重生的力量,人就在受傷和傷人的層層疊疊複雜情緒中,淬鍊出胸懷。

►相關書籍:小天下《安心國小8:又不是我的錯!》,岑澎維 著
►延伸閱讀:想贏?從輸開始!——《安心國小:我就是想贏!》
►延伸閱讀:爸媽請注意!開學前先與孩子上堂情緒課吧——《安心國小:抱怨靠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