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贏?從輸開始!——《安心國小:我就是想贏!》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想贏?從輸開始!——《安心國小:我就是想贏!》

想贏?從輸開始!——《安心國小:我就是想贏!》

攝影:Joppe Spaa;來源:Unsplash

當我們想「贏」,就要從討論「輸」開始。

更具體地說,所有的贏都是從輸開始的。

王君豪參加兩項校內國語文競賽,宣布比賽結果那一天,從興致勃勃地期待勇奪第一名變成沒人澆水、垂頭喪氣的豆芽菜,因為兩項比賽的第一名都另有他人。

上體育課時,不論是團體賽的樂樂棒球還是個人的跳繩比賽,王君豪總因為沒有贏而氣呼呼,搞到老師和同學們不知如何是好,安慰也不是不理會也不是。每當他因為輸了比賽發脾氣時,身邊的同學還遭受無妄之災,因為王君豪情緒的失控而掛彩,看得我心驚膽戰、頻頻搖頭。

君豪在不同比賽中感受挫敗,進而問出三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第二名也很好嗎?」「輸贏真的沒關係?」「誰會輸得心甘情願?」

矛盾的「第二名也很好」

楊勇緯在東京奧運摘下柔道銀牌的賽後受訪相信烙印在許多人心上,他一離開比賽場地馬上落淚地說:「想拿金牌。」我相信看到採訪的所有人一定都能同理這份不甘心。「第二名也很好」的說法多是出自好意,但我們必須知道安慰帶著同理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益。讓孩子或競賽選手在面對勝負之時有緩衝的餘地,接住動盪的情緒。

很有趣的是,我們絕不希望在競賽前選手們抱著「第二名也很好」、「輸贏真的沒關係」的想法,但比賽結果若不如預期卻拿這樣的說法來安慰他/她們,這豈不矛盾?

不過倘若每位選手都像王君豪一樣,輸了就要求再來一次、猛力垂打桌子發洩、甚至傷及身邊無辜的他人,這不但非解決之道,還是個大麻煩。

王君豪和楊勇緯的「不甘心」到底有什麼不同?在經歷失敗時究竟該抱持什麼心態呢?

好奇心是失敗過程中最重要的基石

孩子曾經對我說,考卷發下來知道考不好的當下真的很需要趴在桌上冷靜一下,內心小劇場大爆發,好多事想做好多話想罵(通常都不是什麼好事好話)。但生氣難過傷心的情緒過去了,還是得乖乖檢討自己錯了什麼要好好訂正,確認是不是真的能理解題目的意思,或是粗心犯錯。另外一次是運動會大隊接力差一點就能贏過體育班,不過因為自己班上的接棒瑕疵和種種默契不足,最終仍鎩羽而歸。

班上同學個個難過到不行,臉紅通通地分不清是在擦汗還是拭淚,輸得心不甘情不願。運動會後的體育課,老師除了肯定同學們的拚勁,也一一告訴同學們比賽當時的問題在哪裡,孩子回家跟我說:原來有些地方真的做不好,比賽當下真的沒有意識到。

「為什麼考不好和為什麼輸了,才是生氣難過傷心後要知道的事。」孩子說。

哇!原來好奇心是失敗過程中最重要的基石,在受情緒洗刷之餘,好奇心是打磨出堅毅鑽石的磨石機。帶著日積月累的堅毅鑽石才能一路繼續失敗繼續打怪,勇闖魔王關。

陪伴者的重要性

在《我就是想贏!》一書中,對照王君豪媽媽虛幻稱讚著自己兒子:「不管是運動還是功課,我兒子都這麼出色。」「看看我兒子,在家也沒看他讀過書,就拿這麼多獎狀回來。」班導師和林主任選擇跳脫盲目的鼓勵,引導王君豪受挫的情緒。林主任從遊戲中引導孩子堆疊樂趣和好奇心而非一味著眼於勝敗,班導師進一步鼓勵君豪看見自己的不足,將焦點放在如何加強和改善,看見自己的進步空間。

陪伴者的態度一向是重要的。無論表現好壞成敗如何,讓孩子遠離「犯錯的恐懼」才有機會在失敗中成長,將目光和焦點放在孩子持之以恆的努力上並建立有效評估自我的容錯能力。此外,心理安全感絕對是不怕面對失敗的養分,陪伴者設定安全界線且建立允許犯錯的空間絕對是孩子跌倒挫敗時的安全網,唯有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和嘗試,安全感才能因此油然而生。

行筆至此,果然讀完《我就是想贏!》卻一直探討著該怎麼看待「輸」。或許允許跌倒、學會如何失敗,然後重新站起來拍拍屁股,再勇往直前才是學會怎麼贏的不二法門,否則就可能永遠學不會了。

►相關書籍:小天下《安心國小7:我就是想贏!》,岑澎維 著
►延伸閱讀:當孩子身上充滿了粉紅泡泡—《安心國小:戀愛傳染病》
►延伸閱讀:爸媽請注意!開學前先與孩子上堂情緒課吧——《安心國小:抱怨靠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