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叛逆期」嗎?其實他們正經歷「獨立轉換期」!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孩子在「叛逆期」嗎?其實他們正經歷「獨立轉換期」!

孩子在「叛逆期」嗎?其實他們正經歷「獨立轉換期」!

攝影:Christian Erfurt;來源:Unsplash

多年來我一直不認同用「叛逆期」形容國、高中生。嚴格說來「叛逆期」一詞污名化了這個發展階段,否定了它的價值。每個人長大都必須經過這個階段,因為它有個重大功能:開始全面啟動子女獨立的能力。它更適合被定義為「獨立轉換期」(簡稱「轉換期」)。而且,獨立是從小到大逐漸發生的,家長可以回想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到小學期間,總會「歡必霸」很難溝通,但過後又變成可愛天使?那時候就是小規模的獨立嘗試。只是到了青少年期全面集中一起發生,所以變成大爆發。

青少年的「叛逆」來自於「家長本位主義」的視角。因為到了轉換期會開始注意自己內心的想法,對家長畫出界線「say NO」,拒絕遵從大人的命令。或者是靜默不語,停止溝通,對大人冷漠相待。再不然是陽奉陰違、偷偷摸摸、說的一套,做的又一套。從大人的視角來看,就是在挑戰長輩權威、不聽話、難以捉摸、無法掌控。和兒童時期的順從對照起來,果真就是叛逆無誤。

同時,用「叛逆」形容,也反應出家長對子女不受控制的無助與焦慮。從我早期帶攝影社的年代,因為學生常跟家長談到我,他們便主動找我瞭解子女的狀況。在教會和書院的工作與家長接觸更頻繁。互動多了也和家長變成無話不談的朋友。家長對我卸下心防,談到他們的怒氣、不知所措、對自己的失望、怕子女討厭他們、怕自己形象破滅……等等,他們的焦慮和淚水一覽無遺,也真實反應了他們的無力感。長期位在學生和家長中間做為溝通橋樑,能看到兩邊在發生什麼事。而且,除了有問題待解的家庭,我也看到不少與子女關係很好的家長,懂得如何彼此相處。同樣的親子問題,有的家長失能暴怒,但有的卻可以易如反掌應對。當時也隱隱看見,會處理的家長,方法百百種,卻有共通的奧妙之處;不會處理的家長,總是在犯類似的錯誤、踩同樣的地雷。

在這些正面負面的例子中,對照著發展心理學的理論,我可以不斷進行比較、推論和歸納。我也看到用「叛逆」負面形容這個發展階段,很能說明家長、子女雙方都不擅長處理這時期的問題。家長,也曾經度過這段日子,但現在卻忘記自己長大的過程,只看到子女的不成熟。子女,是這輩子第一次遭遇成長的獨立議題,根本是身在迷霧中,而忘了在霧中怎樣行走的大人,也不知道怎麼帶子女走出來。總而言之:子女,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怎樣;家長,不記得自己當年想怎樣,也不知道子女現在到底想怎樣。

然而,即使彼此不知道對方想怎樣,我很確定一件重要的事:子女和家長,都很在意彼此!我聽過學生告訴我有多氣他的父母,家長說真是後悔生了這孩子。但在眼淚流過、憤怒爆過後,最終總說:「許老師,是不是我不懂當父母,所以我孩子才會這樣?但我好希望他理解我們的付出。」「恆嘉哥,是不是因為我真的太差了,所以我爸媽才會這樣?我好在乎他們怎麼看我!」

他們真的很在意彼此,只是需要找到好好相處的方法。懂得相處了,就不再是「叛逆」,而是能被支持著學會「獨立」。

「成長發展」與「成就表現」

台灣是個重視子女教養的地方,育兒教養書籍、主題雜誌暢銷,網路教養文章經常被傳閱。而社交媒體裡的家長互助社群、網紅父母粉專的討論,也是常年火熱不退燒。

其中有個明顯的趨勢:以孩子成長發展為主題的教養書籍,主要集中在幼兒期和學前階段,小學時期的還不少。但隨著子女年齡階段的發展,國中以上的教養主題的書籍開始變少。面對國、高中這個年齡階段的有關書籍,熱賣的多數是為了對付考試升學的工具書,以及滿足《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108課綱)所要求各種素養的知識類圖書。但如何與國、高中和大學生階段的子女溝通、互動的書籍呢?當然有,但相較於國小之前的教養書卻變得珍稀。

這個趨勢直接反應出:與其說家長會在意孩子這個「人」的「成長發展」,不如說,他們更在意子女的「成就表現」。子女愈長大,這個趨勢更加明顯。特別是國中之後課業變難、壓力變大。看看家長會願意投入時間金錢到哪裡?學科補習班、藝能才藝班、語言學習班、科目加強班、參考書、考試題庫、志工集點活動……等等,都是用來提高「成就表現」的內容。

同一時間,子女的成長發展仍在進行,他們的心思想法、情緒表達、關注事物、日常行動也在轉變,國、高中時期進展到最劇烈的程度,一直持續到大學。「成就表現」和「成長發展」雙重的挑戰在發生,家長應接不暇要同時兩邊接招。忙不過來時,家長通常選擇優先處理「成就表現」,把相對隱晦困難的「成長發展」放在其次了。

家長不由自主特別重視外在的「成就表現」,雖然知道「成長發展」重要,但因為不緊急就常被忽略。家長也容易停在子女仍是「孩子」的認知,既然是孩子,就不懂事、不獨立、需要被「照顧」。家長把子女的長大與「成就表現」簡單畫上等號,用「成就表現」面對子女,卻又認為子女是「孩子」,日常對話諸如:「作業寫了沒?」「考試成績怎麼樣?進步了幾分?」「別人家的誰誰誰又得了什麼什麼獎?」等,就反應了這種心態。而同時間卻又過度照顧,只要子女「好好讀書考試拿成績」,生活上的事不用管,都會安排好。

經常有朋友、家長跟我抱怨「孩子變了,他和以前不一樣了」。是的,孩子正在變得不一樣,因為「成長發展」也意味著改變(如果還是一樣不變,才更要擔心吧!)。因此,家長也要改變,認知到自己的優先工作是注意子女的「成長發展」,找到系統性的方法來陪伴他們發展為「成人」。一些能見度高的教育心理學家,例如杜威(John Dewey)、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薩堤爾、阿德勒……等人,他們提出的理論中可以歸結出「心智的成長發展」是長大的核心要件。因此,家長要優先重視子女的「成長發展」,順序對了,他們的「成就表現」也會順水推舟跟上來。簡潔地說:「成長發展」是家長的教養責任,「成就表現」是學校的教學責任,雙方要尊重各自的角色,彼此合作,一起引導子女長大成人。

本文摘自今周刊《放手,不放養:離家出走、不想上學也可以?用準大人的視角一起生活,讀懂他們不說、不問、不談的心裡話》,許恆嘉 著

►延伸閱讀:孩子的憂鬱,是家庭問題的照妖鏡
►延伸閱讀:《不用獎勵的教育之道》:用內在動機取代外在獎勵,激發孩子的「五力」